第286章 大国改革(五)(2/2)
针对文官集团的阻力,朱祁铸采用“技术官僚引入”策略:允许商人、工匠通过“特别荐举”进入工部任职,无需经过科举考试。
这些技术官僚专门负责工业标准的推广与监督,其职级与科举出身的官员平等,但考核标准侧重“技术落地成效”,如某官员负责的区域内,采用新标准的作坊占比每提升10%,便可晋升一级。
这一举措虽引发部分文官“动摇科举根基”的抗议,却为工业改革注入了专业力量。在工业体系的梳理过程中,朱祁铸尤为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扬国的漆器、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在联邦市场仍有独特优势。他下令在模范工厂内设立“传统工艺改良车间”,组织工匠与技术官僚合作,将蒸汽动力、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引入传统工艺。
如用蒸汽烘干替代自然晾晒,使漆器生产周期缩短一半,用机械纺车替代水力纺车,同时保留传统的染色秘方,让丝绸产量提升的同时保持原有质感。这种“改良而非取代”的思路,既避免了传统产业的崩塌,也让技术革新更容易被工匠群体接受。
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朱祁铸借鉴虞国之前的“公私合作模式”,成立“扬国工业发展银行”,由国库注入三成资本金,其余七成向民间商人募集。
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向采用新工业标准的作坊提供低息贷款,贷款期限最长可达十年,还款方式可采用“产品抵扣”,即作坊可用符合标准的产品偿还贷款,由银行统一收购后销往联邦各地。
这一模式既降低了民间作坊的融资门槛,也为银行带来了稳定收益,首年便发放贷款73笔,带动120余家作坊完成技术改造。
朱祁铸的改革,始终在“守成”与“革新”之间寻找平衡。他没有像越国那样引入政党政治,仍保留着科举制度对文官集团的控制;也没有像宁国那样设立内阁总理,坚持由太子直接统管六部。
但他通过文化产业的开放积累了改革资本,借助基础教育的普及培育了社会共识,最终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为扬国的工业体系注入了标准化、专业化的新内核。
这种“以文化促改革”的路径,虽没能让扬国在工业实力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却使其在联邦的竞争中找到了新的定位。
当虞国以工业输出、越国以资本扩张、宁国以军事威慑确立优势时,扬国正凭借其文化影响力,成为联邦思想交流的枢纽。
都城的“崇文馆”已成为各国学者交流的据点,其出版的《联邦思想年鉴》被扩散到了大明联邦各国,而那些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漆器、丝绸,更是成为扬国软实力的象征,在联邦的贸易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