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04章 劳工管理

第304章 劳工管理(2/2)

目录

讲解“工伤赔偿”时,教材列举具体案例:“明国劳工张某在铁路施工时被石块砸伤,医疗费1200元全报,休养期间工资照发,伤愈后安排到轻体力岗位。”这些案例让劳工直观理解自身权利,也减少了对“制度陷阱”的担忧。

越国劳工李某最初拒绝参加学习,认为“干活拿钱就行,学这些没用”。管理党员没有强制,只是告诉他:“手册里写了,学会基础算术能更快核对工分,避免被少算。

上周就有三个劳工因为算不清工分,和记账员吵了半天,最后发现是自己算错了。”第二天,李某主动出现在学习区。

安全部门的监控采取“后台数据追踪+重点抽查”模式。每个营地设一名安全联络员,负责记录劳工的异常行为:连续三天无故缺勤、私下聚集超过20人、传播与手册内容抵触的言论等。

这些记录每周汇总至安全部门,若某名劳工的异常记录达3次,会被约谈;达5次则直接遣返,遣返费用从其工资中扣除,不额外罚款。

半年内,共有127名劳工因违反规定被遣返,主要原因是“擅自离岗”和“煽动怠工”。其中23人是在试图翻越边境线时被发现,按规定遣返并通报其本国政府,但其已工作时段的工资仍足额发放。

这种“违规必处理,但不株连”的做法,让多数劳工明白,只要遵守规则就能安稳挣钱。

劳工的家书由营地统一收集,经检查无误后通过邮政系统寄出。检查内容仅限于是否包含敏感信息,如军事设施描述、负面煽动言论等,正常的生活描述和汇款清单均无障碍。工程指挥部还提供“家书代笔”服务,为文盲劳工代写内容,确保信息准确传递。

越国劳工的家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是“每天能吃饱,工资按时发”“这里干活不打人”。这些描述通过亲友传播,使虞国的劳工招募在联邦各国逐渐获得信任。第二批招募时,报名人数比第一批增加了40%,其中不少人是受亲友推荐。

朱昭熙每月会审阅劳工管理的汇总报告,重点关注三个指标:工程进度达标率、劳工留存率、纠纷发生率。

数据显示,引入外籍劳工后,铁路铺设速度从每月60公里提升至90公里,电报线路每月完成150公里,均超额完成计划;劳工留存率稳定在92%,高于预期的85%;纠纷发生率从初期的17起\/千人,降至3起\/千人。

在政治局会议上,朱昭熙分析这些数据时指出:“管理的核心是建立预期。劳工知道遵守规则能获得什么,违反规则会失去什么,行为自然会趋于规范。这不仅适用于外籍劳工,也适用于虞国自身的制度建设。”

针对人口结构问题,朱昭熙否决了“强制配对”的提议,但批准了“婚姻自主登记”政策。外籍劳工若与虞国公民产生婚姻意愿,可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经审查双方自愿且符合年龄规定(男满20岁、女满18岁),即可登记结婚。

结婚后,劳工可转为虞国公民,但其原属国的债务、家庭纠纷需自行解决,虞国不介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