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14章 人口普查

第314章 人口普查(2/2)

目录

政治参与度一栏填着“劳动党党员,年均参加支部活动二十三次”。家庭成分则标注“父祖辈均为大明帝国移民。”。王芳在表格右下角盖了“实地核实”章,这意味着该信息已与农庄的工分记录、支部档案交叉验证过。

城市的普查更为复杂。坤泽城的纺织厂区,普查员需要区分“纺织女工”和“纺织技术员”,前者按三级技能登记,后者若能调试织机参数,则定为四级。

在矿区,井下矿工的技能等级还要附加“安全操作年限”,十年无事故者自动升一级。这些细分标准来自朱昭熙的直接指示:“技能不能只看头衔,要看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个月后,首批普查表汇总到中央统计局。四千万份表格堆满了临时档案室,两千名工作人员按标准分拣。

筛选的第一道门槛是年龄,限定在十五到二十五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既有一定社会经验,又未完全定型。第二道门槛是技能等级,至少三级以上。第三道门槛是家庭成分,排除三代内有重大违纪记录的家庭。

统计局局长带着初步筛选出的八千份档案走进朱昭熙的办公室时,看到她正在研究全国地图。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了二十七个区域,多是工业重镇和农业示范区。

“按您的要求,这八千份符合基础条件。”局长将档案箱放在桌上,“其中工人子弟占六成,农庄青年占三成,公职家庭出身的不足一成。”

朱昭熙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档案:姓名,李伟,男,二十一岁,云陇省煤矿机电班班长。技能等级四级,能独立设计井下电路;政治参与度为“预备党员,组织过五次技术交流会”。

家庭成分“父亲是煤矿工人,15年因公殉职”。档案附件里还有一份工会评语:“在去年透水事故中,带领班组抢修设备,连续作业四十小时。”

“标记为A类。”朱昭熙将档案放在左侧,“加查他近三年的工资单和班组考核记录。”

她又拿起另一份:姓名,陈梅,女,二十三岁,中武洲农场农艺师。技能等级五级,培育出早熟稻种;政治参与度为“党员,担任支部宣传委员”;家庭成分“三代务农,祖父曾是地主,12年主动上交土地”。

档案里附有她的论文《盐碱地改良的七种实践方法》,引用了十二处实地试验数据。

“A类。”朱昭熙同样标记,“查她的培训经历,特别是是否参加过中央研究所的短期课程。”

这样的筛选持续了两周。八千份档案最终缩减到一百四十五份,按“工业技术”“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理论研究”四类分装。

朱昭熙每天晚上会抽出两小时翻阅,在档案边缘批注疑问:“此人多次调动工作,原因需核实”“家庭成分复杂,需查清楚社会关系”“技能评级虽高,但缺乏独立项目经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