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联邦国丧(2/2)
史载朱棣对长子的仁厚、次子的勇武均有评价,唯独对这个幼子,仅留下\"性温顺\"三字评语。母亲徐皇后在世时,他还能借\"讨巧卖乖\"获得些许关注,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后,便彻底淡出父亲视线。
朱高燧并非没有挣扎过。永乐二十一年,他曾暗中联络京营将领,试图发动政变,事败后被朱棣斥责\"无知小儿,不足为虑\"。
这场未遂的叛乱,更像是一场绝望的呐喊,即便用错误的方式,也要在父亲心中留下痕迹。但朱棣直到晚年处理朱高煦的安置问题时,才想起这个被遗忘的儿子,最终改封其为扬王,命其前往满剌加建立藩国。
《扬国史》详细记录了他在海外的奋斗。初到满剌加时,面对湿热气候与土着袭扰,朱高燧\"布衣芒鞋,与工匠同作息\",亲自主持港口建设,使扬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十年增长十倍。
他仿照大明典章制定律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发展科学技术,和工匠和士兵同吃同住,这种务实改革让扬国在短短三十年里,成为南洋贸易的枢纽。
洪熙十年,朱高燧曾想返回大明,向兄长朱高炽展示扬国的成就。但因为其他事情提前离开,不久就听闻大哥、二哥皆死于侄子朱瞻基之手的消息。
他当即快马加鞭返回扬国,从此再未踏足故土。《联邦人物传》记载,此事后,他\"焚尽大明舆图,专意经营扬国\",最终使扬国成为拥有三千万人口、掌控马六甲海峡的强国。
联邦五年,朱高燧当选第二任事务总理。任内最大贡献是推动联邦度量衡统一,使各国贸易结算效率提升40%。
退位后,他并未留在扬国都城,而是选择迁居明国金陵府,在朱权的府邸旁筑屋而居。两位老人时常一同垂钓、弈棋,朱权去世前三天,两人还在秦淮河畔对弈,朱权死后,朱高燧的饮食骤减,半月后便追随而去。
接踵而至的讣告在三月初七抵达玄中城:第三任联邦事务总理、周国前皇帝朱有墩薨逝,享年七十九岁。
朱有墩的一生虽无朱权、朱高燧那般跌宕,却同样刻着时代印记。作为周王朱橚之子,他早年专注于戏曲创作,其《诚斋乐府》在大明本土广为流传。洪熙年间分封时,他本不愿前往海外,却也知道皇命不可违,只能接受现实,前往爪哇建立周国。
《周国史》记载,他到任后\"以文治代武功\",在占领区推广儒学、医学、艺术教育,使周国成为了大明联邦中最与世无争,文化最为多彩的国家。
联邦九年,朱有墩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主张当选总理。在位期间,因为之前两任总理的改革余荫,做的相当平稳。退位后,他将皇位传予儿子,自己则潜心整理联邦史料,着有《联邦典仪》三卷,规范了成员国之间的外交礼仪。
三位前总理在三个月内相继离世,在联邦引发巨大震动。按照联邦宪章,国丧期间暂停一切娱乐活动,各成员国降半旗三十日,玄中城的联邦议事大厅增设灵堂,供各国使节吊唁。
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臣,也有年轻的外交官。他们看着三位逝者的画像,仿佛看到联邦从草创到成熟的历程:朱权奠定了联邦的框架,朱高燧完善了运行机制,朱有墩则巩固了发展秩序。
这三位出身不同、性格迥异的君主,最终都成为联邦理念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