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改造效果(1/2)
蒲阪送往北方农场的632人中,涉及\"资本主义倾向\"的319人(占49%),\"封建残余\"的187人(占29.6%),\"投机行为\"的126人(占20%),分布与社会矛盾的实际构成基本吻合。
参加理论学习班的936人中,87%通过考核,其中32%因表现优异被提前结业,显示教育转化机制有效。
全民理论测试的提升反映出认知深度的变化。平均分从62分升至78分,不仅是记忆性知识点的掌握,更体现在理解与应用层面。
能准确区分\"社会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人数占比从31%升至67%,意味着多数人已能识别\"国有化不等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集体利益\"等常见误区。
西望省的边境居民在测试中能举例说明\"南煦洲开发公司虽实行统一管理,但利润分配向皇室倾斜,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这种具体分析能力在行动前极为罕见。
朱昭熙在给中央常委会的报告中强调的\"人民力量\",在基层实践中呈现出多元形态。松风省的伐木工人自发成立\"监督小组\",定期检查木材分配是否公平;云陇省的农民创造性地将\"互助评分制\"应用于村级事务,使修路、治水等公益项目的参与率提升至90%。
海晏省的学生组织\"理论宣讲队\",利用课余时间向码头工人解读政策,这种自发行为较行动前增加近三倍。这些现象印证了报告中\"制度的监督者、理论的践行者\"的定位,表明变革已从外部推动转向内部自觉。
此时的虞国,社会运行的节奏呈现出新的特征。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们的争论依旧准时响起,但研发方向更多回应集体需求,农业研究所加速培育适合北方农场的耐寒作物,机械厂攻关提高农具共享效率的新型设计。
农场的劳动号子不再是单纯的节奏工具,歌词中开始融入\"集体阶级\"等词汇,如\"挥起镐头向冻土,汗珠落地养集体\"。
军队的操练增加了\"群众工作演练\",士兵需掌握如何向农民解释政策、如何协助工厂维持秩序,这种转变使军民协作的响应速度提升40%。工厂的机器声与班前学习的读报声交替进行,形成\"生产-学习-反思\"的循环节奏。
这种表面的\"热闹\"之下,是社会共识的重塑。它不依赖于行政命令的强制推行,而源于三个支撑点:利益关联(集体效益提升带来个人收益增加)、认知深化(理论学习转化为分析能力)、参与机制(普通人拥有监督与决策的实际渠道)。
翠南省的纺织女工在讨论中说:\"现在不是怕被处罚才遵守规则,是觉得这些规则确实对大家好。\"这种内生性认同,正是朱昭熙所追求的\"真正落实到心里\"的力量。
一个月的行动只是开端,但已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自我完善能力。它证明清理改造不是目的,而是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机制的手段;理论学习不是形式,而是提升群众辨别力与行动力的途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