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47章 二中全会

第347章 二中全会(2/2)

目录

在经济领域,明确“公有制不是唯一形式”。农业部代表提到:“翠南省的山区不适合搞集体农庄,我们允许农户以‘互助组’形式合作生产,土地仍归集体,但耕作方式更灵活。这证明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关键是保证劳动者的主导权。”

在分配制度上,强调“按劳分配的精准性”。针对部分农庄“按人头分配而非按劳动量”的现象,沃垦省代表建议:“必须建立量化考核体系,比如集体农庄要记录每个劳动力的出勤天数、劳动强度、产出质量,用‘劳动积分’作为分配依据,积分公开可查。”

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消除特权比发展生产更重要”。监察部提交的数据显示,虞国目前的干部特权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医疗资源优先使用、子女入学特殊照顾、住房分配超标。

全会决定将这些内容纳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纲要》,明确“任何形式的特权都是对社会主义的背离”。

最后的讨论触及最核心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为何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理论工作者引用朱昭熙之前的论述:“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只能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基层代表则用更通俗的语言表达:“现在我们还得靠劳动积分领粮食,这是社会主义;等将来粮食多得吃不完,想领多少领多少,那就是共产主义。但要是现在就搞‘按需分配’,大家都不想干活了,粮食只会更少。”

朱昭熙补充道:“两者的区别不仅是物质丰富程度,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觉悟。社会主义阶段还需要‘按劳分配’来激励劳动,因为还存在‘劳动是谋生手段’的情况。

到了共产主义,劳动会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这需要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思想觉悟极大提高作为前提。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为这个前提打基础。”

最后一天大家经过激烈的辩论也终于有些累了,也就用展望未来让大家轻松一下。代表们结合当前实践,勾勒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生产高度发达,能充分满足所有人的生活需求;阶级和国家消亡,管理社会的不再是“官员”,而是“劳动者自治组织”;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体现人的价值的方式;城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完全消除。

关于实现路径,全会强调“不能急于求成”。明跨越发展阶段的冒进,比循序渐进的慢更有害。我们必须分阶段推进:现阶段(至少五十年)主要的任务是巩固公有制,完善按劳分配,发展生产力。

中期阶段的任务是消除城乡差别,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劳动自动化。

长期阶段的任务是物质极大丰富,思想觉悟提高,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