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51章 开启移民

第351章 开启移民(2/2)

目录

但有一条底线。"朱昭熙加重语气,"不得传播反社会主义言论,不得搞小团体特殊化,违反者按《治安管理条例》处理,情节严重的遣送出境。"

楚国的农场雇工代表提出顾虑:"我们已经在南洋生活习惯了,离开南洋,离开祖辈父辈的血汗开发的土地,实在有些不舍,相信很多的人都有这个想法。"

朱昭熙让秘书拿来北方农场的影像资料,画面里拖拉机在田间作业,集体宿舍配备了取暖设备,学校的孩子们在操场跑步。

"故土情结可以理解,但要看实际境遇。"她对比了两组数据,楚国雇工的年均口粮是280斤,虞国农民的年均口粮是950斤,还不包括肉类和布匹分配。

宁国码头工人领袖的疑问更具体:"如果我们大规模离开,宁国政府会不会报复留在国内的亲属?"

朱昭熙早已准备好应对方案:"劳动国际将建立亲属托管机制,由第三国的无产阶级组织提供庇护。我们已经和韩国、代国达成协议,接收暂时无法移民的家属。"这些承诺最终打消了多数人的顾虑。

联邦三十二年春天,首批移民从海晏港登陆。共计8.7万人,多是明国纺织工人和宁国码头力夫,由虞国劳动党派出的二十艘货轮分批接运。他们抵达后被直接送往松风省的伐木场和沃垦省的集体农庄,当天就领到了统一制式的工装和第一个月的口粮。

消息传到非社会主义国家,统治阶层的反应普遍冷淡。明国首辅在御前会议上断言:"一群无业游民而已,走了正好清净。"

宁国的资本家们甚至私下庆祝,认为这是"清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好事。越国的报纸刊登社论,称"背弃祖国者终将后悔"。

这种态度在半年后开始转变。明国松江府的纺织厂出现织机停摆,原本十个人抢的岗位,现在三个岗位找不到人;宁国的港口吞吐量下降17%,因为熟练搬运工减少了近四成;洪州共和国的煤矿因矿工流失,产量跌至去年同期的63%。

更让各国恐慌的是技术工人的流失。联邦三十一年底的统计显示,移民中包含2.3万名熟练技工,其中明国的机械维修工占41%,宁国的船舶木匠占29%。越国的一家造船厂因为五位老师傅集体移民,导致三艘商船的建造工程停滞。

明国户部尚书在奏折中警告,"虞国给出的待遇,我们根本无法匹配。一个三级技工在虞国的月工资,相当于我国同级别工人的三倍,还包食宿,我们必须提高工人们的待遇,留住这些人。"

各国随即出台限制措施。明国规定"非官方批准的出境一律视为叛国",违者家属将被没收财产;宁国要求"年满十六岁以上者出境需缴纳相当于三年收入的保证金";洪州共和国干脆关闭了与虞国通航的港口。

但这些措施难以奏效。在各国无产阶级组织的配合下,新的移民路线应运而生:由各国无产阶级组织发动移民从渔港等小港口偷渡到海上,虞国派出船队接应到虞国本土。劳动国际秘书处专门设立了"中转协调科",每月处理超过5万份移民申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