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52章 移民生活

第352章 移民生活(2/2)

目录

“这些机器都是农庄自己的?”张铁山问。

“可不是嘛,”大叔指着远处的厂房,“那边是农机站,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全有,坏了有人修,不用自己操心。”

火车走了两天三夜,终于在第四天清晨到了沃垦省车站。站台外停着几辆卡车,车斗里铺着帆布。第八农庄的主任王红梅举着牌子,见人就握手:“欢迎欢迎!我是王红梅,你们叫我小王就行。车斗垫了棉垫,孩子累了能躺会儿。”

卡车开了半个钟头,到了农庄。张铁山下车一看,眼睛都直了:一排排红顶白墙的房子整整齐齐,路边的电线杆上挂着喇叭,正播放着新闻。远处的场院里,几台机器正转着,旁边的仓库墙上刷着大字:“农业机械化,粮食堆满仓”。

“先去给你们分配的房间放下东西,”王红梅领着他们往住宅区走,“每家一套两居室,带厨房和厕所,家具都现成的,拎包就能住。”她推开一间屋子的门,里面摆着木床、衣柜和桌子,窗台上还有盆绿萝,“满意不?不满意咱再换。”

安顿好住处,岗前培训从下午开始。技术培训在农机站,技术员周师傅指着一台绿色的播种机,手把手地教:“这是咱虞国自己造的,能调行距,你看这把手,往前推是快档,往后拉是慢档……”

他让张铁山试着操作,自己在旁边看着,“哎对,就是这样,不难吧?”

环境介绍是在农庄的会议室,王红梅打开早就准备好的农庄的平面图:“这是食堂,一日三餐都在这儿;这是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有,学费全免;这是卫生室,拿药报销八成;那边是澡堂,每天开放。”

她又指着一张表格,“咱的工分是按劳动量算的,耕地一亩算5分,跟着机器捡麦穗一天算3分,月底按分领口粮和钱。”

思想培训没讲大道理,就是组织大家召开诉苦大会;接着是给大家介绍虞国的生活,包括政治制度、虞国的各种官职等,以及一些简单的社会主义理论。

培训第三天,张铁山被分到了耕作队。队长赵强是个年轻人,笑着拍他的肩膀:“张哥,你跟我一组,今天练开拖拉机。咱这拖拉机是柴油的,比你在明国见的牛拉犁快十倍,保准你上手就会。”

张铁山握着拖拉机的方向盘,心里有点发慌。赵强在旁边教:“踩离合,挂一档,慢抬离合……哎对,走起来了!”拖拉机稳稳地往前开,后面的犁铧翻开黑油油的土地。

半个月后,张铁山已经能熟练操作播种机了。他的工分攒了75分,领口粮时,会计笑着说:“张同志可以啊,这进度赶上老队员了。”

农庄的工农夜校开课那天,张铁山第一个报了名。晚上七点,他背着帆布包去教室,里面装着王红梅送的识字课本。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姑娘,笑着说:“咱从认‘田’‘地’‘机’开始,这些字跟咱干活有关系,好记。”

张铁山学得认真。他知道,在虞国,机器代替了人力,不认字连机器的说明书都看不懂。课间休息时,他跟旁边的老李聊天:“以前在明国,地主说咱是下等人;在这儿,大家都叫我‘张同志’,这感觉真不一样。”

老李点头:“可不是嘛,咱干活挣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地主和资本家们的剥削,日子好过着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