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制度竞合(2/2)
朱昭熙平静地展示了两组数据:实行新分配制度的虞国机床厂,三个月内生产效率提升了23%;而越国的外资汽车厂,因工人罢工导致产量下降了18%。
“规律不是由资本决定的,而是由劳动者决定的。”她环视全场说道,“越国工人在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时流的血,难道不比你们的‘市场规律’更有说服力?”
公约虽然获得通过,但在执行层面却遇到了阻力。越国宣布设立“五年过渡期”,宁国则直接将联邦督察员拒之门外。但朱昭熙并不在意这些表面上的阻碍,她的目的不是获得一纸空文,而是要让各国劳动者看清谁在真正维护他们的利益。
这年秋收时节,沃垦省的田野上,联合收割机排成整齐的队伍向前推进。广播里播放着新修订的《劳动法细则》,其中明确规定农民参与技术革新的贡献可以折算成工分。
而在遥远的越国农庄里,农场主们正在给雇工结算工资,账本上标注的“绩效奖”在虞国的制度中被称为“加班工资”。
两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同一片大陆上展开了一场无声的竞赛。劳动国际秘书处信息室内,工作人员日夜不停地收集和传递着来自各国的消息和数据。
在这场制度竞合的背景下,虞国内部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完善。李怡每周都会主持召开经济工作会议,跟踪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她要求各部门定期提交详细的数据报告,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在工业领域,新的分配制度正在产生积极影响。工人们因为能够直接分享企业利润,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许多工厂成立了由工人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参与企业的日常决策和监督。
农业部门也在积极推进改革。陈淑琴带领团队深入各地农庄,了解新政策实施情况,收集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发现,将技术贡献折算成工分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创新热情,许多农庄都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教育部门则按照会议要求,加快了教材更新工作。新编的夜校教材增加了大量实际案例,着重介绍技术革新对个人发展和收入提升的具体影响。教材编写组还特意邀请了一线工人和农民参与评审,确保内容贴近实际需求。
与此同时,越国模式的发展也引起了虞国的持续关注。情报部门加强了对越国经济社会的监测,定期向中央提交分析报告。这些报告显示,越国的经济增长确实很快,但社会矛盾也在加剧。工人罢工事件频发,农民抗议土地兼并的活动日益增多。
朱昭熙在玄中城密切关注着两国的发展对比。她每周都会阅读虞国和越国的经济数据对比报告,特别注意民生领域的指标变化。在联邦议会上,她继续推动各项惠及劳动者的提案,虽然遇到不少阻力,但也争取到了越来越多代表的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制度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虞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不如越国那么快,但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更加稳定。越国虽然经济增长迅速,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新的一年到来时,两个国家继续沿着各自选择的道路前进。在这场无声的制度竞赛中,谁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时间将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