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76章 新的碰撞

第376章 新的碰撞(2/2)

目录

宁国的造船厂用自己生产的焊条造船,试航时船底焊缝漏水,险些沉船。朱奠培请虞国焊工来指导,虞国焊工发现宁国工人连基本焊接姿势都不对。

宁国工头嫌教学速度慢,逼着工人高强度练习,结果多人受伤,还有人烧了焊枪电缆。这表明宁国在技术应用方面,缺乏对工人技能培训的重视,只追求短期效果,而不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

联邦三十八年三月,劳动国际在玄中城召开技术交流会。各国代表带来了各自的产品,韩国的船用螺栓达标,代国的棉纱接近标准,而明国的齿轮、宁国的焊条、越国的钢板均不合格。

朱昭熙指出,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各国的制度不配套。明国的齿轮未按检验规程生产,宁国的焊条缺少炉前分析,越国的钢板因工人未参与配料调整而质量不佳。

朱昭熙拿出新的《技术合作章程》,要求想继续使用虞国技术的国家,必须遵守三条规则:工厂里的技术文件必须对工人公开,让工人了解生产要求和标准;关键工序必须有工人代表签字才能开工,确保工人对生产过程负责。

每年拿出利润的百分之五用于搞工人培训,提升工人技能和素质。明国、宁国、越国的代表陷入沉默,他们明白如果答应这些条件,厂主的权力将被削弱;但如果不答应,与虞国的技术代差将会越来越大,影响本国工业的发展。

会议僵持到傍晚,韩国代表率先签字,称他们早已实施类似制度,效果良好。代国代表随后也签了字,表示工人懂技术后,设备故障率降了一半。

朱祁锂派来的特使犹豫再三,最终也拿起笔,但请求先培训工人。朱昭熙同意,并表示第二天就派人去,从基础的量具使用教起。

明国和宁国的代表回到住处,连夜发电报回国。朱祁钧和朱奠培收到消息后陷入沉默,奏折上写着若不签,下个月虞国将停止供应精密零件。

朱祁钧让信使告诉朱昭熙,要派人去虞国工厂参观,学习管理工人的方法。朱奠培则打算让造船厂工人代表去,表面是学技术,实则是了解虞国工会的权力。

他们没有意识到,朱昭熙早已料到这一情况,准备让各国代表参观工人参与管理成功的工厂,让他们明白技术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工人的力量。

三月底,明国和宁国的工人代表来到虞国。在沃垦省的集体农庄,农民拿着耕作日志讨论播种深度,日志数据精确到厘米,展示了虞国在农业生产中也注重细节和科学管理。

明国工人感慨自己也能做这些工作,只是没人教他们如何记录数据;宁国焊工代表则惊讶于虞国焊接记录表对责任的严格追究,这也是虞国工人认真负责的原因之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