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 第384章 标准争起

第384章 标准争起(1/2)

目录

联邦三十九年七月,玄中城劳动国际总部的会议室内,十份标注着“待审议”的文件整齐摆放在长桌中央。朱昭熙指尖划过文件封面,停在“联邦工业设备通用标准(草案)”上,抬头看向参会的各国代表。

“这份草案整合了过去三年各国的实践经验,从设备安全系数到能耗指标,都做了统一规定。”朱昭熙的声音平稳,“今天请各位来,就是要确定最终版本,九月正式推行。”

明国代表李大人率先开口,手指在草案某一页敲了敲:“我们有个疑问。草案里要求纺织机的安全防护装置必须采用全封闭设计,可明国现有织机大多是半开放式,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能不能给个过渡期?”

宁国代表紧接着附和:“造船领域也有类似问题。草案规定船体焊接必须用全自动设备,可我们还有三成船厂在用手工焊,一下子换设备不现实。”

越国代表没提设备,却指向另一条:“标准里说工人操作记录要实时上传到劳动国际平台,这涉及工厂生产数据,会不会泄露商业机密?”

朱昭熙没直接回应,而是示意技术部的周明远起身。周明远走到投影幕前,调出一组数据:“过去两年,因设备不符合安全标准导致的事故,明国纺织厂占联邦总数的四成;宁国手工焊的焊缝不合格率,比全自动设备高三倍。

至于数据安全,平台采用加密存储,只有工厂授权人员和劳动国际的监督专员能查看,不会泄露。”

李大人脸色微沉:“话是这么说,但改造费用谁来承担?明国纺织业刚缓过来,拿不出这么多钱。”

“劳动国际有专项补贴。”朱昭熙补充道,“符合条件的工厂,改造费用能报销三成,还能申请低息贷款。但有个前提,必须在一年内完成改造,且改造过程中要让工人代表参与监督。”

各国代表交换眼神,没再立刻反驳。他们清楚,这套标准要是推行,工厂的生产模式得彻底变——不仅设备要换,管理流程、工人培训都得跟着调整。

散会后,李大人拉着宁国、越国的代表留在走廊里。“这标准看着是为了安全和效率,实则是把我们的工厂绑在劳动国际的体系里。”李大人压低声音,“你们想过没有,以后设备采购、维护都得按他们的标准来,咱们自己说了不算。”

宁国代表点头:“我听说韩国已经按草案改造了三家船厂,花了两百多万元。咱们要是不跟进,以后出口的产品可能都不符合标准,卖不出去。”

越国代表皱眉:“可跟进了,工人的话语权就更大了。现在厂里的监督小组已经能管质量,再让他们参与设备改造,咱们厂主的位置就更不稳了。”

三人商量半天,没拿出统一意见,只约定各自回国后和厂主们商议,下次协调会再表态。

与此同时,玄中城郊外的联邦配件生产联盟工厂里,郑大山正围着一台新到的机床打转。这是联盟从虞国引进的精密车床,能加工误差不超过0.01毫米的零件。

“这玩意儿比咱们原来的车床强十倍。”郑大山摸着机床导轨,对身边的工人说,“以后造轴承不用再靠手工打磨了,效率能提三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