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愈演愈烈(2/2)
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明国本地的配件厂生产能力有限,合格的防护装置和机床零件供应不足,导致许多工厂的改造工程不得不停滞等待。
李大人只得再次联系劳动国际,请求协调配件供应。周明远回复表示,联邦配件生产联盟可以优先向明国供货,但前提是明国的工厂必须允许工人代表参与配件验收,确保配件质量。
“这又是在扩大工人的权力。”李大人内心不满,但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一条件。
九月初,联邦工业设备通用标准正式全面推行。各国工厂随处可见改造工程的场景:纺织厂加装防护装置,造船厂更换焊接设备,钢铁厂改造高炉。工人们不仅参与监督,还主动提出改进建议,如在防护装置上开设观察窗以便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在焊接设备旁加装排烟装置以改善工作环境。
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时,新的危机正在暗处酝酿。十月中旬,南武洲的一家私人工厂突然宣布,他们成功研制出“符合联邦标准”的机床,价格比联邦配件生产联盟的产品低三成。
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明国的刘老板第一个前往南武洲考察,发现该厂生产的机床确实看似符合标准要求,且交货周期更短。
“以后我们不必再从虞国购买设备了,能节省大量成本。”刘老板回来后立即向其他厂主推荐,“而且这家工厂不要求工人参与监督,管理权完全在我们手中。”
宁国的几位船厂主也前往考察,并订购了五台机床。然而好景不长,问题很快浮现:南武洲的机床虽然初期能够达到标准,但使用不到一个月,精度就开始下降,部分甚至出现故障。
宁国一家船厂使用南武洲的机床加工船体零件,由于零件误差超标,导致船体组装时出现严重缝隙,不得不返工,造成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
“这就是贪图便宜的后果。”船厂的工人代表直言不讳地说,“当初我就建议选择联盟的设备,厂主不听劝,现在出了问题又能怪谁?”
厂主追悔莫及,前往南武洲寻求赔偿,却发现那家工厂早已人去楼空。调查后发现,这家工厂实际上是临时组建的,使用翻新的旧零件组装机床,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合格产品,纯粹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这一事件发生后,劳动国际加强了设备质量认证体系,要求所有供应商必须通过严格审核才能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同时,各国也加强了对工业设备采购的监管,要求必须要有工人代表参与采购决策过程。
刘老板和其他厂主不得不重新向联邦配件生产联盟下订单,改造工程才得以继续。然而,这一系列事件也让反对新标准的势力找到了新的借口,他们开始在各处散播质疑劳动国际标准的言论,认为这些标准过于严苛,不适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
面对新的挑战,劳动国际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局面。郑大山在会上提出,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机制,同时加强对本地配件生产商的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郑大山总结道,“我们必须让各方明白,标准不是为了制造障碍,而是为了共同的发展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