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路漫漫兮(2/2)
就在各项工作似乎渐入佳境时,六月初,从南武洲传来令人担忧的消息:当地残余势力仿照《补充细则》,编制了一套所谓的“南武洲工业标准”,向周边小国兜售,声称其“比联邦标准更省钱,更容易执行”。
李怡将获取到的假标准文本交给朱昭熙。经查,这份标准将专职安全员制度改为“厂主自行监督”,大幅降低了环境污染的赔偿金额标准,甚至完全删除了尾矿库防渗膜的检查要求。
“已经有三个小国与他们签订了协议。”李怡汇报时说,“这些国家认为联邦标准过于严格,假标准更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但按照这种标准进行生产,迟早会发生重大事故。”
朱昭熙立即做出部署:“派遣跨国巡查小组前往这三个小国,向他们展示越国污染事件和明国火灾事故的详细案例,说明假标准的危害性。同时与这三个国家的政府谈判,只要他们放弃假标准,劳动国际可以帮助他们申请更多的改造补贴资金。”
巡查小组抵达后才发现情况比预期更加复杂。这三个小国工业基础薄弱,确实无力承担按照联邦标准进行改造的费用,只能选择成本较低的假标准。
一位小国厂主向巡查小组坦言:“我们工厂每月利润只有几万元,如果按照联邦标准改造设备,要好几年都处于亏损状态,我们真的没有办法。”
巡查小组将实际情况反馈给朱昭熙。她立即召集成员国代表会议,提出“阶梯式补贴”方案:对工业基础薄弱的小国,改造补贴比例从原来的百分之二十提高到百分之四十,贷款利息再降低两个百分点,还款期限延长至十年。
这一方案获得了成员国的普遍支持。三个小国政府得知后,立即终止了与南武洲残余势力的协议,转而开始按照联邦标准改造工厂。南武洲的假标准失去了市场,最终不了了之。
但朱昭熙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临时解决方案。只要各国工业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就会有人试图钻标准的空子,总会有势力利用这些差距来破坏联邦的统一。
七月初,在劳动国际年度会议上,朱昭熙提出了“工业互助计划”:让工业发达的虞国、韩国等国家,帮助工业基础薄弱的小国建设标准化工厂,派遣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并负责培训当地工人。
计划特别规定,通过互助建设的工厂,必须严格执行联邦标准和补充细则,劳动国际将进行全程监督。
韩国代表首先表示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小国建设现代化纺织厂,并派遣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前往指导。”
虞国工业部也表态:“我们可以按成本价向小国提供设备支持,不收取任何利润。”
会议结束后,朱昭熙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连绵的厂房。她深知,标准与细则只是基本框架,真正要实现工业健康发展,还需要各国之间的真诚互助和深入信任。这条道路,依然漫长而艰巨。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劳动国际陆续收到各国在执行新标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的工厂反映设备改造进度跟不上时间要求,有的地区表示缺乏合格的技术人员,还有的企业希望获得更详细的技术指导。
为此,朱昭熙又提出了建立“标准实施支持中心”的计划,在每个成员国设立专门机构,为当地工厂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和改造方案设计等服务。这些中心由劳动国际统一管理,确保各地能够获得同等水平的技术支持。
同时,劳动国际还建立了定期评估机制,每半年对各国标准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一系列措施逐步推动了联邦工业标准的全面实施,为各国工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