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一波未平(1/1)
为了解决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朱昭熙指示在代国纺织厂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工厂制定了原材料供应应急预案,与多个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降低单一供应商带来的风险。同时,工厂开始建立原材料储备制度,确保在供应出现波动时,生产能够持续进行。
在劳动制度方面,工厂进一步完善了薪酬体系。除了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外,还建立了困难补助基金,为遇到特殊困难的工人提供额外帮助。同时,工厂定期召开劳资沟通会议,及时了解工人的诉求,预防潜在的矛盾。
此外,朱昭熙还要求代国纺织厂的管理层加强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她指示虞国的相关专家定期为工厂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通过这些措施,代国纺织厂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危机,还建立了更加稳健的管理体系。工厂的生产逐步走上正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提高。这一切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昭熙在总结这一系列事件时指出,现代化进程中会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困难,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完善制度,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只有这样,现代化建设才能稳步推进,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代国纺织厂的问题刚刚得到妥善解决,乐洲地区又传来了新的麻烦。佃农协会通过紧急渠道送来消息,反映当地有几个地主私下将土地转租给了来自明国的粮商。
这些粮商接手土地后,不仅将地租提高到收成的五成,还要求佃农必须将收获的粮食以低于市场价两成的价格卖给他们。
佃农们无法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纷纷表示反对。然而粮商态度强硬,威胁要收回土地,让佃农无地可耕。这些佃农大多世代居住于此,以租种土地为生,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生计来源。面对粮商的威胁,他们既愤怒又无奈,只能向佃农协会求助。
朱昭熙接到报告后,立即指派调解委员会的王主任前往乐洲处理此事。王主任是经验丰富的调解专家,曾成功处理过多起类似的纠纷。他到达乐洲后,首先约见了那几个将土地转租的地主。
在会谈中,地主们坦言:"粮商出的租金比本地佃农高出一大截,我们也是想多赚些钱。"王主任严肃地指出:"你们与佃农之间签有正式的租地协议,现在单方面违约将土地转租他人,不仅违背了契约精神,也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况且,粮商如此剥削佃农,你们就不担心激起民愤吗?"地主们听后显得有些不安,但想到粮商给出的高额租金,又犹豫不决。王主任见状,又前去与明国粮商进行谈判。
与粮商的会谈进行得并不顺利。粮商代表态度傲慢,声称:"这是我们与地主之间的商业行为,外人无权干涉。"
王主任不卑不亢地回应:"你们的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乐洲的农业秩序。如果佃农集体抵制,拒绝耕种你们的土地,你们同样无法获利。更重要的是,劳动国际将号召所有成员国联合抵制你们的粮食产品。"
这番话击中了粮商的软肋。他们主要的销售市场正是劳动国际的成员国,如果遭到抵制,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粮商代表们开始紧张起来,经过内部商议,最终表示愿意妥协。
在王主任的协调下,各方达成新的协议:地租降至收成的四成,粮食收购价格按市场价执行。同时,粮商与佃农签订了正式协议,承诺不会随意提高地租或压低粮价。为了保证协议的执行,佃农协会派专人监督实施情况。
就在乐洲问题初步解决之际,南熙洲考察队又遇到了新的困难。老周在工程日志中记录道:土路修建工程因木材短缺而面临停工风险。修路需要大量木材用于路基加固和护栏搭建,但当地可供采伐的树林都被部落视为"圣林",严禁砍伐。
朱见沽与部落首领多次协商,提出可以从外地购买木材运来使用。但首领坚决反对:"圣林周围不能出现外来木材,这会破坏草原的生态平衡。"这个答复让工程陷入两难境地。
老周将情况汇报给朱昭熙。她仔细研究后提出建议:"可以尝试用当地石材替代木材做路基,护栏则用干草编织。这样既尊重了当地习俗,又能解决材料问题。"
老周立即组织队员实施这个方案。他们首先勘察了当地石材资源,发现附近河床有大量适用的石块。队员们与当地牧民一起收集石块,用它们铺设路基。
起初,牧民们对石头路基的牢固性表示怀疑,但在实际铺设一段后,发现石头路基不仅坚固耐用,而且比木材更耐雨水冲刷。
对于护栏,队员们向牧民学习干草编织技术,用当地盛产的干草编织成结实的护栏。牧民们还自发地在草护栏上系上彩色布条,他们说这样可以为道路祈福,保佑通行平安。这一做法既尊重了当地文化传统,又为工程增添了特色。
随着工程的推进,考察队与当地牧民的关系越发融洽。队员们向牧民学习草原生活的智慧,牧民则对现代工程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在合作中增进了理解和信任。
工程进度虽然因材料变更而有所调整,但整体进展顺利。石头路基和草护栏不仅解决了材料问题,还展现出与当地环境和谐共处的特色。这条路后来被牧民称为"彩虹之路",因为上面装饰的彩色布条随风飘扬,宛如一道彩虹跨越草原。
朱昭熙在听取汇报时指出,这项工程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它证明现代化建设完全可以与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关键在于尊重当地习俗,因地制宜地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处理这些事件,朱昭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现代化进程必须立足实际,尊重差异,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