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人生手帐 > 第244章 笔底青春

第244章 笔底青春(2/2)

目录

我摸着红袖章,有些不好意思地点头:“嗯,还是在红卫兵团干事。”

“大干部啊!”方花咋咋呼呼地喊,唐玲也抬起头,眼里闪过丝惊讶。

我忍不住扬了扬下巴:“你们看最新的《红卫兵战报》没?《拦惊马》就是我写的。”

唐玲握着书的手指紧了紧,突然开口:“那署名是杨卫东。”

“是我的笔名!”我赶紧接话,胸口里像揣了只雀跃的兔子。

她看着我,嘴角慢慢弯起个浅淡的弧度:“文章写得真好,你又进步了。”阳光落在她发梢,镀上层暖光,方花在一旁跟着点头,那两道羡慕的目光,让我心里甜滋滋的,连带着风里都飘着得意的味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二十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当我再次见到唐玲时,她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少女,而是一位成熟稳重的职业女性。

同学聚会的地点选在了一家豪华的酒店,包厢内灯火通明,暖意融融。我一走进包厢,便看到了唐玲,她端坐在我身旁,身着一件素净的针织衫,显得格外优雅大方。她的秀发整齐地挽在脑后,露出了白皙的脖颈和精致的耳垂,更增添了几分知性美。

我们寒暄了几句,话题自然地转到了彼此的工作上。当我得知她在沈阳仪表院供职时,不禁惊叹道:“这可是国家级的研究所啊!我经常给《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杂志投稿,也发表过几篇论文呢。”唐玲微微一笑,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只是在那里工作而已,你才是真正的专家呢。”

唐玲眼睛亮了亮,连连拍手:“了不起啊老同学,文笔还是这么厉害。”

“哪能跟你比。”我连忙摆手,记忆突然翻回少年时的书桌前,“当初我的文笔,都是你教的。你写的《雷锋》观后感,我到现在都记得,那才是真范文。”她愣了愣,随即笑起来,眼角泛起细碎的纹路,和儿时教我写文章时的模样,慢慢重合。

去年,我心血来潮,将自己平日里随手记录的一些生活琐事和感悟整理成了一本名为《我的人生手帐》的电子书,并发布在了网络上。这本手帐原本只是我在闲暇时光里的一种自娱自乐,没想到却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其中就包括唐玲。

唐玲通过微信联系到了我,她的每一条回复都写得非常认真,仿佛是在用心品味我的文字。她会针对我手帐中的每一个段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还会分享一些她自己的类似经历。

比如,当我在手帐中描述了一段关于丰隆小学的回忆时,她回复道:“此段文字仿若让我回到了丰隆小学的那个秋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我们在课间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还有一次,我在手帐中提到了我们曾经一起偷摘校园里的桑葚果的事情,她立刻回复说:“哈哈,我当然记得啦!那时候的桑葚果又大又甜,我们一边摘一边吃,嘴巴都被染成了紫色。”

不仅如此,对于我在手帐中所写的那些有关文字与青春的感慨,唐玲也会字斟句酌地进行点评。她会指出我文字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前几日整理旧物,翻出当年唐玲帮我改的《雷锋》观后感,纸页泛黄,字迹却依旧清亮。我给她发微信:“突然觉得,真正的文学青年,不是年轻时爱写文章,是七十岁了还捧着文字过日子。”

没过多久,她回复过来,附带一张照片——她家的书架上,摆着我写的手帐打印本,旁边还放着那本当年她在谢老师家看的旧书,封面上“青春之歌”四个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我在回信中写到:“我真想看到你的文字,当初的文学少女,有着怎样的瑰丽人生。”

窗外的杨树又落了叶,我看着手机屏幕,突然明白,有些青春从不会褪色,就像我和唐玲,从少年时的笔尖相遇,到白发时的文字相伴,一辈子都活在彼此的文学青春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