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天下之辩(5)(1/2)
在内阁如此巧妙的引导下,天下读书人的大分裂,大辩论,很快变成了探讨“治理天下之道”的大讨论。
《治理之道》明确规定:
第一、两派的观点均可书写成稿,送于《汉报》社发表。
第二、任何文章都必须实名。没有具名者,一律不予发表。
第三、文章上可以畅所欲言,《治理之道》均会给予发表,还有稿费。
第四、任何文章,《汉报》社都会在文章之后,写出简短的点评。点评只代表《汉报》社的观点,不代表朝廷的观点。
第五、不得评价大汉军制。妄评大军军制者,人头落地。
朝廷在这场大辩论中,采取中立态度,并从所有文章中汲取有益之处。
第五、任何文章只能阐述观点,不能做人身攻击和无端谩骂。
《汉报》社属于大汉礼部,礼部会对天下文士进行定期评价。
一旦被礼部评为劣士、文痞或文贼,其名单皆会公布于《汉报》之上,严重者礼部可要求刑部出面调查并定罪。
这些人被大汉礼部分为了三类:
最低是“劣士”。以口头或文章,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无端谩骂。
此类人,将身背“劣士”之名,亦会受到永远不能参与科考,永远不能为官为吏的惩处;
然后是“文痞”。以骂人为己任,以驳斥一切为宗旨者。
此类人除施以劣士之惩处外,还会被朝廷单设农庄,不得携带任何仆人,只能自行耕种,自食其力,亲自践行大汉新制的优劣。
践行期限三年起步,上不封顶。
最高为“文贼”。罔顾事实,造谣传谣,恶意诽谤,肆意抹黑他人,以文而乱大汉者。
此类人将入河州劳改营,期限五年起步,上不封顶。
以汉代文人注重名声的习性,不要说背上“文贼”的名号了,哪怕是背上“劣士”的名号,他们可能都会羞于见人,甚至是一死了之。
汉代的文人真有不怕死的。
想想因触怒曹操而被直接或间接杀害的那些文人,孔融、边让、崔琰、祢衡、荀彧、杨修、许攸……个个都是头铁的很。
可当朝廷真的砍了几个觉得自己头铁而妄评军制的文士之后,评价军制的人便销声匿迹了。
内阁的策略便是,只要你不触及底线,不被评为劣士、文痞或文贼,你就不会因言获罪。
有标准在,如果你再没有底线,惩戒也好,治罪也罢,也都有了依据。
当然,礼部对文士的评价不仅有严格的标准,还必须有实证。
这方面真不能任意而为。
总之,内阁的诏令及《汉报》社的措施,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你可以随意指出新制或旧制的弊病,但要保持文士的修养。
天下读书人来势汹汹的“大抨击”,变成了“大辩论”,又逐渐变成了讨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