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祭天时刻表(1/2)
太庙的青铜鼎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姜绾铺开从墨家密室找到的《祀典》残卷,竹简上的朱砂字在烛火中微微发亮。她指尖划过“七日而复,祭于荧惑”八个字,突然将残卷与祭祀鼎耳的铭文对齐——“七日而复”的刻痕深度,竟与竹简上字的笔画粗细完全一致,像是用同一套模板复刻而成。
“找到了。”她抬头对萧决说,将另一卷记录参宿四亮度的帛书叠在上面。帛书上用墨点标记的亮斑变化,与《祀典》记载的祭祀日期形成完美的对应,每个祭祀日的墨点密度都是平日的七倍,“每当太阳黑子活动达到峰值,参宿四的亮度就会异常波动,而魏国的祭祀大典,次次都选在这时候。”
萧决凑近细看,帛书边缘的星图突然与鼎身的饕餮纹重叠,在地面投射出一道红光。红光中的太阳位置画着七个黑点,与现代观测的太阳黑子数量完全相同,而黑点连线形成的角度,恰好指向参宿四的方位。
“不是巧合。”他的指尖在红光中划过,那些黑点突然移动,组成与赵国军营相同的阵型,“古人在用祭祀校准时间,就像现代的原子钟,用宇宙的规律来同步某种倒计时。”
墨家巨子捧着青铜爵走进来,爵中的酒液倒映着残卷的文字。当他将酒洒在鼎足的刻痕上,酒液顺着纹路爬升,在鼎耳内侧组成一行新的铭文:“黑子盛,荧惑动,七祭毕,天枢启。”
“七祭毕,天枢启。”姜绾默念着这句话,突然想起现代实验室传来的太阳黑子周期数据。从第一次记录的祭祀日到现在,恰好完成了六次祭祀,下一次,就是第七次——与参宿四爆发预警的窗口期完全重合。
她让弟子取来魏国历代祭祀的礼器,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最早的礼器是夏朝的玉琮,最晚的是上周刚铸造的青铜豆,所有器物的内壁都刻着相同的太阳纹,纹路的旋转方向与太阳黑子的磁场方向完全一致。
“每次祭祀都会更换礼器,但太阳纹不变。”萧决用朱砂在玉琮内壁拓印,拓片上的纹路与祭祀鼎的网格纹路拼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齿轮结构,“这是在传递信息,告诉后人祭祀的真正目的。”
此时的现代实验室,林教授正对着频谱仪发呆。屏幕上的共振频率稳定在432hz,与古代线传来的鼎耳纹路数据完全同步。他将这个频率输入太阳黑子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当黑子活动达到峰值时,这个频率会与参宿四的辐射产生最强的共鸣。
“是宇宙的基础频率。”他调出资料,432hz在古印度吠陀音乐中被称为“宇宙的心跳”,而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声学测试显示,其枝干共振频率也是432hz,“古人通过祭祀,将地球的能量频率与宇宙同步。”
研究员突然将祭祀鼎的三维模型与太阳黑子的磁场线重叠,模型中鼎内侧的网格纹路突然亮起,形成与现代射电望远镜相同的接收阵列,每个节点都对应着一个黑子群的位置。
“这鼎是台天线。”研究员的声音带着激动,“祭祀时的礼乐声、祭品的能量、甚至祭司的吟唱,都是为了让鼎达到432hz的共振,增强接收参宿四信号的能力。”
古代线的太庙广场上,墨家弟子正在搭建祭祀台。台面用昆仑玉铺成,玉块的排列与“天市垣”星图完全一致,中央的凹槽恰好能放下祭祀鼎的三足。当萧决将鼎抬上祭台,凹槽中的星砂突然亮起,在鼎身投射出与现代模型相同的接收阵列。
“祭祀的步骤都是设计好的。”姜绾看着弟子们摆放祭品,牛、羊、豕三牲的摆放位置对应着太阳、地球、月球的三角关系,而谷物的数量——三百六十五粒,恰好是地球公转的天数,“每一步都是在模拟宇宙的结构。”
萧决突然注意到鼎内侧的网格纹路,那些细密的线条里积着黑色的污垢。他用鹿皮蘸着朱砂擦拭,纹路逐渐清晰,露出与实验室窃听器电路板相同的布局。当最后一道纹路被清理干净,整个鼎身突然发出嗡鸣,频率计显示正是432hz。
“和神树的频率一样。”他将耳朵贴近鼎口,里面传来微弱的电流声,与参宿四的脉冲频率完全同步,“祭祀时的礼乐,其实是在演奏这个频率,让鼎和神树形成共振。”
墨家巨子敲响了青铜编钟,钟鸣的频率瞬间稳定在432hz。广场上的礼器全部亮起红光,在地面组成与太阳黑子相同的图案,而祭祀鼎的网格纹路中,开始渗出金色的液体,与萧决胸口的星图产生共鸣。
“是星陨的能量。”姜绾看着金色液体在地面形成的路径,与现代实验室中陨铁小球的能量流完全一致,“每次祭祀都会激活鼎中的星陨粉末,储存参宿四的辐射能量,七次祭祀,就是为了积累足够启动天枢的能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