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青春作伴好还乡·宁州(3)(1/2)
宁州省博物馆的音乐用得很妙。
江时鸣已经很久没参观过这么正经的博物馆了。
他第一次知道,如今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不再那么依赖真人解说员。只需一副耳机,系统就能智能定位游客位置,自动连接附近的展陈设施,让对应的解说词和背景音乐在耳边实时响起。
最大的惊喜,是音乐成了叙述的一部分。
自从踏进黄河展厅开始,他耳中便始终回荡着黄河奔流的浩荡水声,浪潮拍岸、波涛翻滚,一声接一声,像是真实地站在河岸边。
见江时鸣听得入神,卫承也像斗胜的公鸡一样仰起头来。
馆内当然也提供真人解说服务,只不过卫承特意选择了语音导览。
对江时鸣来说,戈壁文化本身的吸引力远不如这些声音所营造出的身临其境之感,不管是上午的坐唱演出还是下午的博物馆之旅,他竭尽全力想要的不过是把这个城市所有能和音乐扯上关系的地方全都展示到江时鸣面前。
至于其他人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体验?哎呀,语音导览是多新奇的东西,出门旅游就是要多体验些不一样的东西嘛!
正厅中央是巨大的动态黄河沙盘,激光投影出的金色水流在微缩的山川间奔腾,与江时鸣耳中的声音完美同步。
“您此刻看到的,是黄河在宁州境内的完整流路,”耳机中传来温润的女声解说,“黄河之于宁州,不是过客,而是母亲。她滋养了塞上江南的沃土,也塑造了这里的人文血脉……”
“自古至今,宁州人引黄灌溉,将戈壁荒滩变为鱼米之乡。这些千年古渠至今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渠水奔流,孕育文明。现代宁州亦在继续黄河的治理开发……”
背景音起初是传统的五声音阶,古朴而悠远,而随着解说内容过渡到现代水利工程,配乐中逐渐融进了节奏明晰的电子音效。
用水流声作为音效基础确实是个聪明的做法。不过像黄河这样气势恢宏的水声,或许更适合与厚重、深沉的旋律相配。
江时鸣不自觉地想。
音乐本来就是故事的延伸。
水声,是一种极具时间感的声音。无论是水滴、溪流还是江河,它们既能代表此刻的流动,也可以隐喻时间的逝去。每一滴水珠的跌落,每一段浪潮的推进,都像在节奏中刻下年轮。
于人类而言,年轮是深刻的纹路;但对黄河而言,时间却是沉默的沉积。
——它不刻年岁,只塑造大地。
时间流逝却又不变的,就是这样,如土地般厚重的东西。
戈壁主题展厅的音乐则是空旷而苍凉的风声,不是狂风呼啸,只是一直吹拂着的。驼铃在其中悠远回响,胡笳声在其中若隐若现。
等进了有解说的地方,背景音中又混入了模拟骆驼脚步的鼓点。
丝绸之路馆的音乐是最丰富的。
每个展柜都在同一旋律下添加了不同国家风格的乐器,而不管江时鸣怎么走,这些音乐总能衔接起来。
“这是哪个声音团队做的,”江时鸣眼睛发亮,一把抓住了卫承的胳膊,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前面风格很一致,应该是同个团队做的吧?”
风格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