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出游(大宋遗风下)(1/2)
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英雄杨业的府邸,原位于北宋首都东京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杨府”。
天波杨府新址建成于龙亭湖风景区,是一处集湖光山色,历史文化和宋代建筑群于一体的大型私家园林。
天波杨府是依据《宋东京考》《如梦录》《祥符县志》等记载,建于开封市城内西北隅,杨家西湖北岸,东靠北宋皇宫遗址龙亭公园,西临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4000平方米,绿地面积平方米,仿古建或建筑物占地平方米,是一座大型仿宋建筑群,建筑规格按当时正一品武官级别修成,与杨业受封太尉和大同节度使的官职相一致,东靠六朝皇宫遗址龙亭景区,西临清明上河园,是一座典型的仿宋式古典园林建筑,由杨家府衙,杨家花园,演兵场三部分组成。
天波杨府由东、中、西三个院落组成。
东院有威武森严的点将台和排兵布阵的演兵场,是杨家将士们操兵练武的场所,设有点将台、练兵场、帅旗、大门等。
中院是杨继业处理军机要事的地方,有钟楼和鼓楼,有展示宋代兵器以及文图齐备的“三十六式秘传杨家枪法”的兵器殿,有13组展示杨家将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的群雕故事,有杨家的家庙孝严祠。中院大门高悬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天波杨府\"金匾,门前有下马石,宋太宗曾下旨,凡经杨府门前通过的官员,\"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对杨家的敬仰。进大门有照壁,浮雕着梅、兰、竹、菊、荷的图案。两侧是钟鼓楼,钟楼和鼓楼是中国古代沿袭下来的定制建筑,节庆大典中鸣钟击鼓成为古代之惯例。然而天波杨府的钟和鼓,在战乱年代却有着特殊的用途,钟叫\"聚将钟\",鼓为\"催战鼓\",分别为聚集将士,鼓舞士气之用。开封民间相传,杨家聚将钟有两处,一处在龙亭之东,曾被炸断盗走,后来有关专家依据照片分析,似为周王府独柱亭之柱。另一处在杨家湖北部,曾露出水面,年长目睹者称极似钟纽。因位置在杨府附近,较为可信,此物在民国已失去踪影。
西院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杨家花园,北区有一座硬山式楼房,有回廊连接,天波碧潭之水从杨家西湖引入,从花园南部迂回穿过水榭和东、西长廊,经过假山最后绕到花园北部。在拱桥旁的合欢树下立有\"天波碧潭\"字样的立石。往前走,可看到假山、水池、曲桥、小亭子、水榭、竹林等。
孝严祠位于天波楼的后面,是杨家家庙,为宋太宗御赐的祭祀殿。面积227平方米,是一座五间三开歇山顶的建筑,绿琉璃瓦剪边,上置脊吻走兽,斗拱梁柱全部油漆彩绘,殿内设置神龛,有杨令公、佘太君、七郎八虎、宗保、文广等塑像和宋、元、明历代皇帝为杨家将授赠的神位。
杨家花园采用江南园林造园手法,花园南部挖池叠山,山上建亭,山下修洞,水池上修建九曲桥,临水建有水榭,形成敞开式的山水景观。花园的北区有一座硬山式两层楼房,前后花砖墀头,上覆筒瓦顶,琉璃剪边,有回廊连接楼的北侧有一座古城门楼式的建筑,即“天波门”。门池内书“天波门”。城墙上有一座庑殿式建筑,脊吻走兽,雀替斗拱。门楼的两侧有亭子陪衬,威武壮观。此门是“天波杨府”的北大门。
杨家湖是北宋时杨家将的湖,杨家将忠心耿耿、刚直义勇、前赴后继、赤胆报国的英雄气概为大宋历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虽已过千年,却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
天波杨府中院为杨家府衙,采用对称规整的建筑布局,由大门、照壁、钟鼓二楼、过厅、天波楼、东西配殿、后殿以及串联各厅的回廊所组成。这是杨业处理军机要事的地方。
东院演兵场,是杨家将士操兵练武的场所。面积7000平方米,由点将台、练兵场、大门、帅旗以及连接中院的走廊等设施。
天波碧潭在杨家花园内,面积为2388平方米。潭水从杨家西湖引人,从花园南部迂回穿过水榭、东、西长廊、经过假山最后绕到花园北部。从南到北,水面上依次建有白色九曲桥、八角亭、水榭、长廊、拱桥。在拱桥旁边的合欢树下有一块立石,上书“天波碧潭”。
兵器殿是宋式歇山丁字脊建筑,建筑面积218平方米,过厅和其两侧的围墙把中院分成两进院落,厅前有威风凛凛的守门武将焦赞、盂良塑像,像高2.7米。后部为枪刀箭戟等宋代兵器和文图并茂介绍《三十六式秘传杨家枪法》的石刻,共陈列69件20余种宋代兵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