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宿缘之命运 > 第372章 出游(奇迹下)

第372章 出游(奇迹下)(2/2)

目录

豫冀索桥是一座横跨于浊漳河上的铁索木板桥,桥南是豫省,桥北是冀省,因此叫“豫冀索桥”。其由四组铁索凌空架设在峭壁对峙的峡谷间,全长25米,上铺2米宽的耐腐木板。据碑文记载:过去豫、冀两省群众隔河而居,往来不便,清顺治四年,两岸十几个村庄群众推首领共议,捐集钱物,悬空凿石,立桩挂绳,在两壁对崖的深潭之上建成了绳索桥,行人横渡,攀援往来,改变了隔河相望的历史。由于年久日晒雨淋,河水冲刷,绳索断落,木板被冲,行人被阻。林县解放后,两岸群众又将麻绳改为四组铁索,该桥才称为铁索悬桥。

漳河左岸高高的赤壁险崖,嶙峋参差,状如九个龙头伸向潭中,故称“九龙戏水”。每到酷暑,雨水充沛,河水陡涨,汹涌而下,来此赏浪,能听到涛声如虎啸龙吟,巨大的浪花喷出的云雾,在阳光的辉映下,呈现条条彩虹,如龙出潭,上下翻飞。

十水言碑于全文是“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

老炮也叫烧炮,因老炮眼所在地的岩石属于石英砂岩,石质非常坚硬,锤子砸下去也只有一个小白点,修渠民工就决定在这里放老炮,就这样有了在修渠过程中“一炮崩开半架山”的故事。

鹊桥为一钢索悬桥,横跨于红旗渠之上,桥上有栏杆扶手。因桥建在人工天河之上,故名“鹊桥”。民间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传说,因此有很多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到青年洞旅游时,都要在鹊桥上相拥留影。

走过鹊桥,在红旗渠里岸山崖上,有一棵椿树从崖壁石洞中自然长出,树枝伸出洞外,洞如虎口,故名“虎口椿”。这棵椿树为了求生存,将整个根部扎进山崖的石缝中,已与崖石溶为一体。

创建凤凰台碑记位于一线天及凌云亭一侧,碑高2.2米,宽0.72米,厚0.2米,。碑记记载了青年洞景区开发时艰苦的环境和创业的不易,告诫后人要倍加珍惜,不断修葺,使之更加完善。

凤凰台是大山的第二层山崭,一个平台之上天然洞穴相连,各有奇特之处。这里人迹罕至,幽雅静谧。站立凤凰台,凭栏俯瞰,万丈悬崖,笔直如切,崖下渠水滔滔;举目远望,云蒸雾翻,峰峦相连,近观眼前,村落房舍,袅袅炊烟。

红旗渠文化节,首届红旗渠文化节在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举行。该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培养当代人居安思危、忆苦思甜的意识,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光辉事迹。在首届红旗渠文化节期间,还举行了“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主题论坛,多位权威专家学者齐聚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林州市,围绕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进行论道。

凌空除险为红旗渠景区实景演出之一,是旧时修渠民工为了在悬崖峭壁上开山放炮、去除险石而独创的一种高空作业法。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因为总干渠大部分修筑在悬崖绝壁之上,经过劈山爆破之后,许多被炸松动的石头还挂在崖壁上,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于是红旗渠总指挥部从各乡抽调了三十多名身强力壮的民工,组成凌空除险队。他们腰系绳索,在悬崖峭壁间飞来荡去的除险。在红旗渠青年洞景区,该演出由“除险英雄”任羊成亲自指导训练的小伙子表演。

铁姑娘打钎同为红旗渠景区实景演出之一。当游客走在青年洞景区渠墙之上,就会听到叮叮当当悦耳的打钎声,这就是以红旗渠铁姑娘的故事为原型所创作的铁姑娘打钎表演。铁姑娘打钎表演由四人抡锤一人扶钎,这种工作模式在旧时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凤凰展翅”。在该表演中,游客也可以抡上一锤扶上一钎,体验铁姑娘抡锤打钎、开山放炮的感受。

在红旗渠10年建设过程中,共有81位优秀儿女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杨贵、任羊成、李贵、李改云、吴祖太等一大批模范人物。

红旗渠的诞生意义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华夏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