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900集:百年计稳,医馆、学堂、贸易网成大秦医道根基

第900集:百年计稳,医馆、学堂、贸易网成大秦医道根基(1/2)

目录

咸阳城外的济世医馆总馆前,新立的汉白玉碑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秦斩负手站在碑前,玄色锦袍上绣的暗纹随着晨风微动,他望着碑上“扁鹊遗志,济世千秋”八个篆字,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佩剑的穗子——那穗子还是当年素问初入医馆时,用染了药草汁液的丝线编的,如今已泛出浅淡的褐色。

“将军,学堂的第一批学员已带着医书和药材,分赴北地郡和蜀郡了。”身后传来脚步声,素问提着药箱走来,青色襦裙下摆沾了些晨露,“刚收到传信,蜀郡的分馆已腾出后院,给学员们做临时诊堂。”

秦斩回头时,正见素问抬手将鬓边碎发别到耳后,她眼角的细纹比三年前深了些,却因常年与药材为伴,眉眼间总带着股清苦的药香。“西域的商队呢?”他问,目光转向远处官道——每年这个时候,驮着安息茴香和大月氏红花的骆驼队,该出现在地平线上了。

“昨日过了萧关,”素问从药箱里取出一卷羊皮地图,指尖点在标注着红圈的路线上,“比去年早了五日,商队首领说,今年新增了于阗的玉石矿主入股,还带了些能治外伤的‘血玉髓’。”

秦斩接过地图,指尖划过从咸阳延伸至西域、草原,再到南方百越的红线——这是他们花了十年铺就的药材贸易网。十年前医馆初立时,他怎会想到,当年为寻一株百年老参闯深山的举动,如今竟能让大秦的药材顺着商道,送到千里之外的牧民帐篷里。

正说着,一阵马蹄声从巷口传来。骑者翻身下马,青色驿服上沾着尘土,双手捧着一卷明黄色的圣旨,快步走到二人面前:“秦将军、苏医令,陛下有旨,召二位即刻入宫议事。”

咸阳宫的宣室殿内,檀香缭绕。秦始皇坐在御座上,面前摊着一卷奏折,见秦斩和素问进来,抬手示意他们近前:“北地郡上报,上月寒潮来袭,当地孩童多染风寒,幸得济世学堂学员施药,才未酿成大疫。”他指尖点了点奏折,语气里满是赞许,“你们办的医馆、学堂,如今已成大秦的根基了。”

素问躬身行礼:“陛下谬赞,臣等不过是遵扁鹊遗志,尽医者本分。”

“本分?”秦始皇笑了,起身走到殿中,目光望向窗外,“当年吕不韦掌权时,关中大疫,死者枕藉,朕亲眼见百姓为求一剂药,竟要卖儿鬻女。如今你们的医馆分馆遍布十二郡,学堂每年送出百余名医者,就连草原的匈奴单于,都要派使者来求药——这哪里是本分,是在为大秦立百年基业啊!”

秦斩闻言,心中微动。他想起十年前在医馆开业时,素问曾对他说:“医道不止是治病,更是救人命、安民心。若大秦的百姓都能看得起病,听得懂防疫之法,这天下才能真正安稳。”那时他还觉得,这想法太过宏大,如今看来,他们竟真的一步步做到了。

“陛下,”秦斩上前一步,沉声道,“臣有一事启奏。如今医馆虽已覆盖十二郡,但南方百越之地湿热,瘟疫频发,当地医者稀缺,臣恳请陛下准许,在岭南增设医馆和学堂分支。”

秦始皇闻言,目光落在案上的大秦疆域图上,指尖在岭南之地停顿片刻:“岭南刚纳入大秦版图,民心未稳,增设医馆是好事。朕准了,所需药材和人力,你可直接与少府商议。”

从宫中出来时,已近正午。阳光洒在咸阳的街道上,往来行人络绎不绝。秦斩和素问并肩走着,见街角的茶肆里,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百姓正围着一个年轻医者问诊,那医者胸前别着的“济世学堂”徽章,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那是学堂第二届的学员,叫李墨,”素问笑着说,“去年被派到咸阳城外的小镇,如今已是当地百姓信赖的好大夫了。”

秦斩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济世医馆总馆。此时的医馆,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个只有几间茅屋的小医馆,而是扩建出了问诊堂、药材库、会诊楼,甚至还有专门供西域商队歇脚的驿馆。医馆门前的广场上,几个孩童正围着一个老药农,听他讲辨识草药的诀窍——那是秦斩特意请来的,让百姓从小就能接触到医道知识。

“还记得十年前,我们刚开医馆时,地痞闹事,药源短缺,处处碰壁,”素问忽然感慨道,“那时我总怕,扁鹊的遗志我们完不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