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473集:《无人机物流配送的伦理风险防控》

第473集:《无人机物流配送的伦理风险防控》(1/2)

目录

暴雨砸在“凌云速递”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像无数根细针试图刺破这栋盘踞在黄浦江畔的科技堡垒。林砚之攥着那份还带着油墨味的事故报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报告首页的航拍照片里,一架蓝白相间的无人机斜插在居民区的绿化带中,机腹的配送箱裂开一道口子,里面的疫苗包装盒在泥水里泡得发胀。

“第17起了。”副总张野推开门,将一杯冷掉的咖啡放在桌角,“这次是儿童医院的紧急疫苗,还好落地时没砸到人,但家长堵在楼下三个小时,要求我们公开无人机的飞行数据。”

林砚之抬眼,窗外的雨势丝毫没有减弱,她想起三年前公司推出“无人机即时配送”时的盛况——黄浦江上百架无人机编队飞行,媒体称赞这是“改变城市物流格局的创举”。可短短三年,光环褪去,伦理争议像涨潮的江水,一次次漫过公司的安全防线。

“技术部怎么说?”她翻开报告第二页,目光停在“传感器失灵”四个字上。

“硬件没问题,软件日志显示,无人机在途经老城区时,突然接收到三个不同频段的GpS信号,系统判定位置偏差后自动触发紧急迫降程序。”张野的声音压低了些,“老城区那片最近在搞私房改造,不少住户私装了信号增强器,干扰源根本查不完。”

林砚之揉了揉太阳穴,她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穿梭的车流。无人机物流的伦理困境,比她当初预想的要复杂得多。安全、隐私、公平,这三个词像三座大山,压得整个行业喘不过气。

第二天清晨,“凌云速递”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技术总监李默正在演示最新的无人机避障系统,大屏幕上,无人机灵活地避开了模拟的电线杆和飞鸟,却在遇到突然闯入的行人时,停顿了两秒才做出转向动作。

“两秒的延迟,在低空飞行时就是致命的。”林砚之打断了演示,“上周城西的配送事故,就是因为无人机遇到横穿马路的老人,延迟了1.8秒才避让,虽然没撞到人,但货物摔碎了,老人也被吓得住院。”

李默推了推眼镜,有些无奈:“我们已经优化了十几次算法,但伦理决策模块始终存在矛盾。比如遇到突发情况,无人机该优先保护地面人员,还是优先保证货物安全?如果货物是急救药品,放弃货物可能会导致接收方生命危险;如果优先保护货物,又可能对地面人员造成威胁。”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伦理困境没有标准答案。林砚之看向坐在角落的伦理顾问陈教授,这位白发老人是国内知名的科技伦理专家,也是她特意请来解决困境的。

陈教授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无人机物流的伦理风险,本质上是技术与人性的冲突。我们不能只靠算法来做决策,更要建立一套动态的伦理评估体系。比如,根据配送货物的类型、飞行区域的人口密度、天气状况等因素,实时调整无人机的伦理优先级。”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举个例子,配送急救药品时,无人机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货物按时送达,但必须在确保地面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如果是普通货物,在人口密集区域,就应该将地面人员安全放在第一位,哪怕延迟配送。”

林砚之眼前一亮,她立刻让团队根据陈教授的建议,开始搭建动态伦理评估模型。但新的问题很快出现了——如何获取实时的人口密度数据?老城区的私房改造仍在进行,人口流动频繁,传统的统计方法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就在团队一筹莫展时,市场部经理带来了一个消息:市公安局最近在推广“智慧社区”项目,已经在老城区安装了200多个智能摄像头,这些摄像头不仅能实时监测人口流动,还能识别异常行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