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集:《智能电网的伦理运行机制》(1/2)
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把滨海市的轮廓揉进浓黑里。林砚舟坐在调度中心的主控制台前,指尖悬在触控屏上方,却没像往常一样立刻下达指令——屏幕上跳动的红色预警灯,正把“城西变电站负载超限”的警报映在她眼底,而更刺眼的,是系统自动弹出的“优先级分配方案”里,排在最末位的“星光养老院”。
“再等三分钟。”林砚舟对着耳麦说,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紧绷。她是滨海智能电网调度中心的总工程师,这套覆盖全市、能自主学习的“绿洲-III”系统,是她和团队花了五年心血搭建的。可此刻,系统的“最优解”,却让她心里发寒。
城西变电站负责的区域里,既有年产值超百亿的科创园区,也有住了两百多位老人的星光养老院。按照“绿洲-III”的算法,负载超限后,会优先保障“经济价值高、影响人口基数大”的区域,养老院因为“用电负荷低、人群非生产性”,自然成了被牺牲的选项。
耳麦里传来运维组长老周的声音:“林工,不能再等了!变电站的温度已经超阈值,再拖下去可能烧设备,到时候整个城西都得停!”
林砚舟的指节泛了白。她清楚后果——设备损坏会导致至少四小时的全面停电,科创园区里那些正在运行的精密仪器、云端服务器会瘫痪,损失难以估量;可如果按系统方案,先切断养老院的电,现在是零下二度的冬夜,老人们的制氧机、取暖器会立刻停摆,护工们手动发电的备用设备,撑不过半小时。
“我知道。”林砚舟深吸一口气,指尖在屏幕上划过,调出养老院的实时监控——画面里,护工小苏正推着轮椅,把一位老奶奶往取暖器旁挪,轮椅扶手上挂着的氧气管,还在轻轻晃动。她突然想起上周去养老院调研,那位姓陈的老奶奶拉着她的手说:“姑娘,现在的电真好,冬天不冷,晚上起夜也亮堂,不像以前,总怕停电。”
“绿洲-III”的算法里,没有“陈奶奶的取暖器”,只有“单位时间用电效率”;没有“制氧机的重要性”,只有“负荷优先级排序”。林砚舟突然意识到,他们当初搭建系统时,总在强调“高效、节能、经济”,却忘了给“伦理”留一个入口。
“老周,”林砚舟的声音稳了些,“你立刻派人去科创园区,通知他们启动备用电源,就说五分钟后切断部分非核心负载;我这边调整系统参数,优先保障养老院和周边居民区,把科创园区的生产负载降三成。”
“这样行得通吗?”老周的声音里满是疑惑,“系统没做过这种非常规分配,万一参数紊乱——”
“出了问题我担着。”林砚舟打断他,指尖飞快地在屏幕上敲击。她在修改“优先级权重”,把“特殊群体保障”的系数从0.2调到0.8,又临时添加了“医疗设备供电优先级”的紧急条款。屏幕上的数据流疯狂跳动,红色预警灯闪烁得更急,像是在抗议这种“不理性”的干预。
三分钟后,调度中心的警报声停了。屏幕显示,城西变电站的负载降到了安全阈值,养老院的供电曲线依旧平稳,科创园区的非核心负载成功切断——那些原本可能瘫痪的设备,因为提前通知,已经切换到了备用电源。
林砚舟靠在椅背上,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老周的声音再次传来,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成了!林工,你这手调整太神了!不过……系统刚才弹了个‘伦理风险提示’,说这次操作不符合预设的最优解模型。”
林砚舟看向屏幕角落那个小小的黄色提示框,心里五味杂陈。这是“绿洲-III”上线时,她力排众议加上的功能——当系统检测到人为干预与算法逻辑冲突时,会触发“伦理风险提示”,可当时她没料到,第一次触发,会是因为自己。
第二天一早,林砚舟没去办公室,直接去了星光养老院。刚进门,就看见小苏在院子里扫雪,看见她来,立刻笑着迎上来:“林工程师!昨天晚上没停电真好,陈奶奶还说呢,多亏了你们,她一晚上都没冻着。”
林砚舟跟着小苏走进楼里,楼道里暖融融的,陈奶奶正坐在窗边晒太阳,看见她,连忙招手:“姑娘来啦!快坐快坐,我让护工给你倒杯热牛奶。”
“奶奶,您昨晚睡得好吗?”林砚舟在她身边坐下。
“好!好得很!”陈奶奶拉着她的手,手暖暖的,“以前一到冬天就怕停电,现在不怕了,你们这电网真靠谱。”
林砚舟看着老人眼里的光,心里却更沉了——如果昨天她按系统的“最优解”做了,这双温暖的手,会不会变得冰凉?她突然明白,智能电网的“智能”,不该只体现在算法的精准上,更该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上。
回到调度中心,林砚舟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翻出“绿洲-III”的设计文档。从第一版的“只算负荷”,到第二版的“兼顾节能”,再到现在的“考虑经济价值”,每一次迭代都在追求“更优”,却始终没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她拿出笔,在文档的扉页上写下:“伦理不是附加项,是底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