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 阿龙-贺泽渊(1/2)
1982年,21岁的贺泽渊是江城新上任的市长。
也是全国最年轻的市长。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贺泽渊的第一把火,就是要求抢在春播前完成分田分地事宜。
所以,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遵从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指示。
督促全市进行土地改革,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将土地进行分产到户,到组。
除此之外,他还给全市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庄稼种子。
江城有少量山区居民。
他们没有广袤的平原耕地。
贺泽渊便给山区民众发放果树苗,并让农科部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督促各地供销社,待到这些果子成熟后。
负责把这些山区的果子销售出去。
江城处在长江流域,属平原地区,最是适合种植粮食。
贺泽渊提供了大量的稻谷、小麦、红薯、土豆、花生和油菜种子。
还提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甚至亲自下田,下地。手把手的教当地百姓撒种育苗。
分田到户的工作完成,育苗事宜接近尾声后。
贺泽渊到江城的第二把火,就是到江堤考察。
长江流域每逢雨水充沛时期容易发生洪灾。
等春播的活忙完后,抽调劳力集体筑坝建堤。
在长江沿线牢固了堤坝后,还在堤坝后方,沿着公路建了一条两米高的蜿蜒挡水墙。
即使洪水漫过了堤坝,还有这道两米高的挡水墙做为后盾。
能够保障后方整座城市的安稳。
除此之外,各地方的江、河、港、水闸、水渠也进行了一次清淤疏通。
确保灌浆期能够把水顺利的输送到田间地头。
灌溉困难的地方,就集体开港,造一条水源输送线。
1954年的那场大洪涝,导致江城损失惨重。
良田被淹,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房屋倒塌,流离失所。
为了确保历史不再重演。
这项集体大开港活动百姓们都积极参与。
贺泽渊每天都会下到地方去巡视。
看到哪里缺人,他还会主动上前搭把手。
白衬衣的袖子卷到肘部,西装裤脚挽起就下了河沟。
他的力气大,开港的时候,一铁锹下去能挖一箩筐土。
他一上午干的活,相当于好几个壮劳力的工作量。
别的领导下去视察,都是穿皮鞋。
他每天都是一双解放鞋。
回来的时候,裤脚和鞋子上都是泥。
倒是白衬衣依旧干净清爽。
有时,他还会私自掏腰包出钱出粮,请人给大家做杂粮包子。
免费发给这些开港的百姓们吃。
鄂省属于全国产粮重地,今年是土改第一年。
粮税的征收比例为常年产量的5%-10%为标准。
农民的粮税负担因地区、土地等级而异。
江城作为鄂省的省会城市。
今年的粮税标准最高,定为常年产量的10%。
8月份,是夏粮的征收季。
江城的早稻和小麦都丰收了。
今年早稻的平均亩产为530公斤。比去年同期每亩的产量翻了一番。
小麦的平均亩产为460公斤,而去年的平均亩产量是150公斤。
所以,今年小麦的产量是去年的三倍。
江城今年各家各户都种了几亩地的油菜。
今年的油菜产量也比往年高了两三倍。
但是,油菜拿来交公粮的话,一斤油菜籽只能抵两斤粮食。
而目前,早稻的价格是0.117元/斤。
而油菜籽的价格是0.36元/斤。
这样抵的话,不划算。
所以,大家不愿意用油菜籽抵公粮。全部交的是小麦和早稻。
即使江城的税收是全省最高的,百姓们依旧高兴得合不拢嘴。
因为,把税粮交完后,他们自己能得的粮食,比往年的总产值还要高。
这也就寓意着,大家都能吃饱饭了。
甚至,能吃上大米饭和白面馍了。
油菜籽的丰收,也让大家能够实现用油自由。
多的油还能拿到供销社里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