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游击支队(六)(1/2)
宋志非常了解安南人的品性,所以发展的游击支队,除了国内边民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发展安南境内的华族为主。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安南华人(主要来自闽粤地区)在高卢属印度支那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主导米业、渔业和运输业?。
1941年时,华人群体已形成稳定的商业网络,并保留较强的文化认同,通过华文教育和社团维系传统?。
安南历史上长期受华夏影响,汉代至唐代的“北属时期”奠定了汉文化基础,如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的史实被两国双方不同叙事所记载?。
尽管10世纪后安南独立,但华人移民持续涌入,尤其在明清时期形成“明乡人”群体?。
因华人群体深受华夏传统文化影响,安南华人保留了语言、习俗和祖籍认同,
未来安南在华夏支持下,独立解放以后,却一直执行“安南化”政策,打压华人,由此时的占据安南第二位的群体。
但面临“安南化”政策压力,2020年到安南华人约74万,占安南全国人口0.78%,从第二大民族降至第九位。
但仍掌控胡志明市30%的经济产能,集中在商贸和制造业?。
甚至到1970年代后财产被没收、大规模逃难至华夏(1978-1980年约30万人)?。1990年代后中越关系缓和,但华人数量因经济因素持续减少?。
其实约80%安南人携带东亚基因(O1b1单倍群),源头指向华夏南方,反映早期移民的深远影响?。
?历史上安南华人曾参与安南王朝政治,现代则更多通过经济贡献发挥作用?。
此次邢杰带领一个游击小队,针对一个叫坤扑的小寨子。
位于安南西原地区的寨子?,这是一个安南巴拿族等少数民族长期保持传统聚居的寨子。
这是一个高脚屋村落?。具有安南?防御性村寨特征?,依托地形构建防御工事,如土围墙、炮台和天然屏障(如深沟、山坡)等。
这类寨子本来是以防备山中大型动物和附近村寨的攻击,现在也具有防备华夏边民攻击的特点。
但是这个防御性村寨以天然材料为主?。传统建筑多采用竹子、木材、瓦片、草等本地易获取材料,木构架技术或者石墙结构,既稳固又适应热带气候?。
?为应对湿热环境,大多村寨房屋采用高脚结构,底层架空以通风防潮,屋顶常设通风口或种植植被(如“红屋顶”住宅可降温8℃)?。
其传统房屋通常包含前庭(迎客)、后院(家庭活动)、正厅(重要仪式)和侧厅(特殊场合),体现功能性与私密性结合?。
?因受战争影响,这个村寨可能配备猫耳洞、Y型工事等一定的防御设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军事反击功能。
但受华夏影响,很多建筑保留榫卯技术和悬空寺原理(如独柱寺),也拥有高卢元素则体现在尖屋顶、罗马柱和彩色外墙。
村寨头人木的住宅有着雕石雕、瓷砖和传统绘画广泛用于建筑装饰,色彩明快且富有地域特色?。
这样有利于游击小队区别于袭击目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