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游击支队(九)(1/2)
两支游击支队不能及时扩大,只能维持这两支队伍的正常行动,已经让远东公司捉襟见肘。
为此,宋志特意制定了相关规定。比如维持队伍的经费,宋志只发放半数经费,其他经费由队伍自筹,但不得扰民。
比如在行动中获取的财物,分布比例是5:3:2,远东公司获取占比为五,游击支队占比为三,个人获取的占比为二。
利益分配是所有组织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宋志在自己组建的组织里,全部采取这些措施。
比如暗韧、锋刃、远营公司以及走私渠道等,这也是这些组织一直能维持运转,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这种情况造成了两个游击支队中各个部队,都争先恐后的参与实际战斗。
只有通过战斗,才能提高所在队伍的武器装备和弹药,更能提高自身个人的收入。
因此,两个游击支队的各个小队,开始了杀敌竞争,就像充满了动力的一条鲶鱼,使得整个游击支队里的各种“鱼类”,翻涌而出。
两支游击支队的队伍随着各项战斗的开展,各项损失逐渐增多,可整体的队伍人数却是越来越多。
深冬的的安南与掸邦北部,正处旱季与雨季交替的微妙时刻。
安南北方受东亚季风影响,白天平均气温维持在20-25℃之间,红河三角洲地带晨雾弥漫,稻田里残留的露水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光芒。
午后偶有短暂阵雨,但整体空气干燥,湄公河支流水位处于全年低位,裸露的河床形成龟裂的网状纹路?。
山区昼夜温差显着,黄连山脉夜间气温可骤降至10℃以下,薄霜常点缀在梯田边缘的茅草屋顶。
掸邦北部(今克钦邦及掸邦)则因印度洋暖湿气流提前渗透,胡康河谷已出现零星降雨,野人山区的浓雾在黎明前笼罩整片原始丛林,能见度不足五十米。
而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滩涂地带因蒸发强烈,形成大片盐碱化的沼泽地,空气中混合着腐烂植被与硫磺的气味?。
两地虽纬度相近,但地形差异造就截然不同的微气候——安南平原的干燥闷热与缅甸山区的湿热阴冷形成鲜明对比。
在安南红河三角洲的清晨,薄雾如纱幔般缠绕着青翠的稻田,农夫们赤脚踩进泥泞的田埂,弯腰插下新一季的秧苗。
旱季的烈日尚未完全显露锋芒,但妇女们已用宽檐斗笠和深色头巾包裹全身,挑着竹筐穿梭于集市,筐中堆满晾干的辣椒与鱼露罐,浓烈的咸腥味与路边烤红薯的甜香交织成市井气息。
午后,湄公河支流的浅滩处,孩子们追逐着搁浅的鱼群,笑声惊飞芦苇丛中的白鹭。
而河岸边的茶馆里,老人们摇着蒲扇,用安南语低声谈论着高卢殖民当局新颁布的稻米征购政策,陶碗中的苦咖啡映出他们忧虑的面容?。
与此同时,掸邦野人山区的雨季前奏已悄然上演。
浓雾中,克钦族猎人用长刀劈开藤蔓,树冠间滴落的雨水打湿了他们涂抹着黄蜡的绑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