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游击支队(十一)(1/2)
倭寇在安南的兵力部署,1940年9月,倭寇第5师团3万余人越过华夏与倭寇边界,兵分三路进攻安南北部地区,并于9月25日攻占谅山,26日占领海防?。此时倭寇在安南的兵力约为3.5万人(含后续增援部队)?。
就在今年6月,随着倭寇同盟国普鲁士施压高卢维希政府,倭寇获得对整个高卢属印度支那的驻军权。
驻越倭寇被编为第38军,初期兵力约3万人?。至1941年底,倭寇在安南的总兵力维持在3万至5万之间,主要用于控制战略要地和掠夺资源?。
驻安南倭寇驻军主要承担,切断滇越铁路,封锁华夏对外通道?;掠夺安南粮食资源;维持对高卢殖民机构的控制,形成倭寇与高卢共管局面?。
倭寇在安南的驻军以第2师团为主力,该部队曾驻扎西贡并参与对高卢属殖民地的控制。
?驻安南倭寇驻军将89式中战车和95式轻战车进行私改,采用双层装甲结构以增强防护能力?。
?倭寇驻军通过扶持保大皇帝建立“越安南帝国”,实际掌握军政大权,但缺乏有效地方控制力?。
随着游击支队对安南自卫力量与阮朝地方部队的打击,游击支队的目标逐渐转移到驻安南倭寇身上。
此时的倭寇在安南的驻军主要由第38军(21师团)构成,总兵力约3万人?。
这一时期倭寇的装备水平受限于其战略定位——安南作为东南亚战场的后勤枢纽,倭寇在此的部署更侧重于维持占领区稳定,而非大规模作战。
倭寇在安南的军事装备以94式“豆战车”为主,装甲厚度仅12,装备37短管火炮,主要用于步兵支援和侦察?。
此类坦克在热带雨林环境中机动性还不错,但防护薄弱,难以对抗盟军主力坦克。
?配备少量轮式装甲车(如92式装甲车),用于巡逻和反游击作战?。
步兵装备?主要为三八式步枪,射程远但杀伤力不足,适合东南亚丛林作战的精确射击需求?。
?而基层火力九二式重机枪(7.7)和“歪把子”轻机枪(6.5)构成火力核心,但射速和可靠性逊于美制勃朗宁?。
?以及广泛装备的50掷弹筒,轻便灵活,适合山地和丛林战?。
基层火炮?,以联队级单位配属70九二式步兵炮,师团级则依赖骡马牵引的75山炮,火力密度较低?。
?反坦克炮?是37速射炮数量有限,面对盟军重型坦克时效能不足?。
倭寇也未针对安南湿热气候专门调整装备,士兵仍以标准军服和钢盔为主,易受湿热和蚊虫困扰?。
?运其军队输工具?,主要依赖骡马和人力运输,机械化程度低,补给线脆弱?。
倭寇根据安南的地形地势,强调小分队渗透和夜间突袭,利用地形抵消装备劣势?。
但是装甲部队与步兵协同训练不足,坦克多分散使用,难以发挥集群优势?。
1941年驻安南倭寇的装备整体落后于欧洲战场,其设计初衷为应对华夏战场,在东南亚环境中暴露了防护、火力和机动性的短板?。
尽管单兵素质较高,但缺乏重装备和后勤支持,限制了其长期作战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