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把小田汽车整个搬进空间(1/2)
接下来的几天,赵国强彻底沉寂了下来,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可他的目光早已锁定日本引以为傲的造车技术——在他看来,这既是对方工业实力的核心壁垒,更是让龙国汽车产业摆脱“万国牌”困境、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筹码。
日本在电子技术领域的造诣本就处于世界顶尖梯队,消费电子领域更是常年领跑全球,从精密芯片到智能控制系统,技术积累让同期的龙国望尘莫及。
单论汽车产业,日本小田汽车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更是独步全球,无论是算法的实时响应速度,还是硬件与软件的适配精度,都建立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反观龙国,即便到了2025年,号称“自主研发标杆”的旗舰轿车,也不过是商标和名称属于本土,核心部件几乎全靠进口:
变速箱依赖日本爱信,轮胎源自法国米其林,发动机技术源自德国博世,底盘由德国采埃孚调校,电子系统是美国德尔福的产品,汽车玻璃出自日本旭硝子,座椅由美国李尔提供,安全气囊来自瑞典奥托利夫,音响是丹麦丹拿,照明系统依赖德国海拉,空调系统是日本电装,线束出自美国安波福,制动系统来自德国大陆集团,转向系统是日本捷泰格特,内饰材料依赖美国江森自控,车锁系统是德国霍夫,天窗系统出自德国韦巴斯特,燃油喷射系统则是美国博格华纳。
这般“全球采购”的配置,却被包装成“自主创新旗帜”,与小田汽车的全产业链技术掌控相比,差距一目了然。
赵国强将首个目标定在了小田汽车公司总部——位于爱知县小田市的核心厂区。
为确保行动万无一失,他提前一周便潜伏在厂区周边,每天傍晚工人下班时,都悄悄跟在不同批次的员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身后,并逐一标记他们的住址;
至于住在厂区宿舍楼的人员,他反倒没多费心思——这类人集中居住,后续行动时更易“一锅端”。
连续数日的跟踪之后,行动最终选定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
密集的雨点砸在厂房顶棚和地面,能模糊监控镜头的视野,成了天然的掩护。
晚上十一点,厂区内大部分车间已停工,只有少数值班人员和巡逻守卫在岗。
他首先直奔监控室——这是整个厂区的“眼睛”,必须先解决。
监控室外的走廊里,两名保安正靠在墙边闲聊。
赵国强没有多余动作,左手轻轻一抬,一道半米宽的空间入口突然出现在两名保安身后,雪亮的刀光一闪,两人连一声呼救都没来得及发出,便被赵国强一刀枭首。
解决完外围保安,他进入监控室内,随着监控室中一道突兀的刀光出现,三颗头颅凌空飞起。
几脖血花喷射而出,将墙壁浇成了刺鼻的腥红。
随后,他沿着事先摸清的巡逻路线,逐个清理厂区内的守卫。
一名保安正举着手电筒检查车间门锁,赵国强从侧面绕到其身后,空间入口突然在保安身后开启,对方还没看清情况,就被赵国强一刀两断;
另两名结伴巡逻的保安,刚走到仓库拐角,就被赵国强一刀砍死。
短短二十分钟,厂区内的十几名守卫便被全部解决,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暴雨仍在持续冲刷着地面。
解决完安保,赵国强直奔核心的生产车间。
他站在车间门口,目光扫过三条排列整齐的汽车生产线——冲压线、焊接线、总装线,每一条都完好无损,机械臂还保持着白天生产时的姿态,连传送带上残留的零件都清晰可见。
他心念一动,一道三米宽、五米高的空间入口便出现在总装线旁,入口边缘的空间微微扭曲,如同一张能吞噬万物的巨口。
“先从总装线开始。”赵国强低声自语,走到总装线的一端,调整空间入口的角度,让它刚好覆盖整条流水线。
他左手轻轻一压,空间入口的吸力瞬间增强,总装线的金属支架开始脱离地面,缓缓朝着入口移动。
流水线重达数十吨的机身,在空间力量面前轻如鸿毛,连传送带上的半成品车都稳稳地保持着姿态。
他特意放慢速度,目光紧盯流水线的线路接口,在电线、油管和气管的连接处稍作停顿,用长刀精准切断——这样一来,流水线进入空间后无需重新拆解,后续只需简单对接就能恢复生产。
总装线顺利收进空间后,他马不停蹄地处理冲压线和焊接线。
冲压机的钢铁机身泛着冷光,却在空间吸力的牵引下平稳滑入入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