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233章 老周写的不是忏悔,是投名状

第233章 老周写的不是忏悔,是投名状(2/2)

目录

手机震动,孙发言人发来一条简讯:“日内瓦那边确认了,论坛主办方希望我能带些‘有温度的东西’过去。”

我没回,只是低头看了看桌上的三样物品。

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还未被赋予意义,却已承载了太多。

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那条简讯,久久没有回复。

孙发言人的文字总是简洁有力,像她的人一样。

可这一次,她没说要带什么,只说“有温度的东西”。

我低头看着桌上的三样物品——父亲留下的停摆怀表、母亲珍藏多年褪色的红领巾、还有那尊从老槐树下挖出、如今已被封存的陶罐。

它们静默地躺着,仿佛只是旧物,可我知道,它们承载的,是一个家庭被碾碎的记忆,是一座村庄被遮蔽的真相,是一群普通人用十年沉默换来的火种。

三天后,日内瓦万国宫。

电视直播画面里,孙发言人站在讲台上,身后大屏缓缓亮起。

没有控诉,没有哭诉,她只是轻轻将三件物品摆上展台,灯光打下去,像是为一段被掩埋的历史重新点燃烛火。

“这不是复仇工具。”她的声音穿过电波,清晰而坚定,“这是普通人对抗遗忘的武器。”

那一刻,我正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窗外雨声淅沥。

肖潇然站在我身后,一只手轻轻搭上我的肩。

我们谁都没说话,只是看着屏幕上那个从容的身影,听她用平静的语调讲述一个外卖小哥如何被一张地契逼到绝境,又如何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把真相一寸寸挖出来。

英国广播公司(bbc)当晚剪辑发布的专题片《怀表、围巾、陶罐》迅速引爆全球社交平台。

五千万次播放,三百万条评论。

欧盟人权事务专员公开发声:“这不仅是一起土地权属纠纷,更是数字时代基层公民如何利用技术与制度缝隙实现正义的典范案例。此案应成为全球基层正义运动的参考范本。”

消息传来时,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夜风微凉,县城的霓虹比往日更亮了些。

可我心里清楚,真正的风暴,从来不在聚光灯下,而在黑暗深处悄然酝酿。

深夜十一点,郑引导员的加密通讯突然弹入一条紧急消息:“截获加密通话,疑似李维汉与周鸿涛对话,信号源异常。”

我立刻赶往指挥中心。

监控屏上,音频波形跳动着,耳机里传来断续却清晰的声音——

“你背叛了我们!”李维汉的声音几乎撕裂,“这么多年,你一直在等他?!”

短暂的沉默后,是老周低沉沙哑的回应,像从地底传来:“我从没站过你们那边……我只是等了一个能接住火种的人。”

电话挂断。

系统追踪信号源,最终锁定在城郊废弃的3号信号塔——那里早已断电多年,连基站都拆了。

王训练官一声令下,侦察小组全副武装出发。

二十分钟后,传回影像:塔内空无一人,只有台老式自动拨号机在运转,定时发送完那段录音后,已自动销毁芯片。

地面留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字迹苍劲:

“第三条路,我走不通,你替我走完。”

我站在屏幕前,手里紧握着那块停摆的怀表。

指针依旧停在凌晨三点十七分——父亲失踪那天的时间。

雨又开始下了。

我低声说:“你不是火种,老周……你是风。你等了二十年,终于,把火吹向了该烧的地方。”

就在这时,钟楼方向一道微弱的光刺破夜幕。

不是常亮,也不是闪烁红灯。

是连续的短促闪光——一下,两下,三下……十七下。

郑引导员猛地抬头:“信号又来了。”

我望着那道光,心跳如鼓。

它不是求救,也不是警告。

它像是一句暗语,穿越风雨,落在我们肩上。

而我知道,有些事,已无法回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