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 第244章 广播站没信号

第244章 广播站没信号(1/2)

目录

广播站没信号。

这句话本该是好消息——在我们这行,信号丢失意味着监控失效、追踪中断,行动窗口打开。

可当张外交斡旋官说出那句话时,空气像是被抽干了。

“他们不用公网,自建闭环通信网。”

我站在仁川西海岸的荒草坡上,远处那座废弃广播站像一头沉睡的锈铁巨兽,天线塔斜斜地刺向灰蒙蒙的夜空,表面剥落的漆皮如同溃烂的皮肤。

整片区域断电多年,连路灯都成了残骸,但李网络追踪员手中的频谱仪却不断震颤,显示地下有微弱而规律的电磁脉冲。

“频率匹配。”他低声说,眼睛没离开屏幕,“和养殖场通风井里那种信号……几乎一模一样。”

我心头猛地一缩。

那是我们最早发现“新黎明计划”踪迹的地方——一个伪装成生态农场的心理干预实验点,通过低频声波与空气振动,在潜意识层面植入服从性指令。

当时我们以为只是个试点,现在才明白,那不过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

周后勤支援官蹲在配电箱旁,手套划过电缆沟槽,忽然停住。

“这里有光纤。”她声音压得很低,“不是接入市政网络,而是直通海底电缆分支节点。独立供电,独立传输,完全脱离公共监管体系。”

也就是说,这座废墟根本不是什么废弃设施,而是一个深埋地下的神经中枢。

他们不需要互联网,也不怕断网。

他们的信号从一开始就走的是暗道。

风从海面吹来,带着咸腥与铁锈味。

我望着那栋死寂的建筑,脑子里却响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声音:“致远,别惹那些你对付不了的人。”

可我已经没有退路了。

“所有人,关机。”我下令,声音不大,却让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手机、手表、对讲机,全部关机,电池取出。今晚我们不靠科技,靠人。”

没人质疑。

吴国际规则制定专家默默摘下手表,放进密封袋;周后勤把备用电源锁进屏蔽箱;李网络追踪员甚至拔掉了义眼上的数据接口——那是他用来实时分析环境信号的辅助装置。

我们不能再冒任何被反向定位的风险。

我没有动用清剿小队。

那种正规武装只会触发防御机制。

相反,我拨通了一个很少使用的号码:“肖潇然,是我。还记得你说想做一次真正的‘城市探索’吗?现在,机会来了。”

二十分钟后,七名来自社区图书馆的志愿者悄然抵达,穿着维修工、清洁员、巡检员的制服,手里拎着工具箱,脸上写着平凡二字。

他们是非武装人员,系统不会将他们识别为威胁单位。

正是这种“无害”,成了最锋利的刀。

张外交斡旋官换上电工服,背着工具包走向配电室侧门。

她在联合国维和任务中受过特种渗透训练,如今身份虽已隐退,但动作依旧干净利落。

三小时后,她悄无声息地返回,在我掌心放了一枚微型存储卡。

“接上了。”她喘着气,“伪装成滤波器的捕获装置已经开始工作。他们根本没发现,发电机输出的电流里,多了点‘杂质’。”

我们躲在百米外的集装箱里,屏息等待。

当那段加密指令流终于出现在屏幕上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那是《新秩序十三条》。

我们的十三条。

但第九条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强者有权重新定义公平。”

吴老的手指微微发抖,眼神却锐利如刀:“这不是对抗,是寄生。他们在利用我们建立的新秩序,反过来腐蚀公众认知。一旦这个版本扩散出去,人们会以为……是我们自己否定了正义。”

这不是信息战,是灵魂劫持。

“启动‘规则净化协议’。”我说。

短波电台架起,天线指向东南方居民区。

真实版《新秩序十三条》开始循环广播,每一个字都清晰、坚定、未经修饰。

与此同时,王记者架起直播设备,镜头对准我们疲惫却执着的脸。

标题只有一句:《他们在偷我们的梦想》。

没有煽情,没有口号,只有原始证据与冷静陈述。

可就是这样一段平实的视频,七小时内转发突破五十万。

无数普通市民自发加入广播接力,用收音机、车载电台、老旧音响,将正确的十三条传遍街巷。

一场由民众构筑的“白噪音屏障”形成了。

敌方信号开始紊乱,频谱图上原本稳定的脉冲变得支离破碎。

我们赢了第一回合。

可当我再次望向那座广播站时,心里却没有丝毫轻松。

因为就在信号彻底崩溃的瞬间,监测设备捕捉到最后一段未加密的音频。

只有三个字:

“致远……”

那是我父亲的声音。

我僵在原地,血液仿佛凝固。

他早就死了。五年前,在老家村口那场莫名的车祸里。

可这个声音,分毫不差。

我握紧拳头,指甲嵌进掌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