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风从海上来(1/2)
雨还在下。
我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上那十二个红点,像十二颗钉进地图的钉子。
窗外的风裹着湿气钻进来,吹得桌上的文件微微颤动。
杨总监发来的“十二城联动”方案就摊在最上面,字迹清晰,逻辑缜密,可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文化推广计划——它是战场部署图。
“明线是开源‘记忆库’系统,让全球社区都能上传、共享口述历史。”她刚才在电话里的声音冷静而坚定,“但暗线……我们必须查清那几个学员到底是谁的人。”
我点头,哪怕她看不见。
林小满、粤北的黄志远、浙南的两人——他们提交的作品看似真挚动人,可那句被混入民谣的李家祖训,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
这不是巧合。
他们是种子,早就埋好了,只等风吹来,便生根发芽。
郭领队已经行动了。
他派了三名志愿者伪装成海外合作机构助理,混进了下周即将召开的“东亚文化论坛”。
那是李维汉亲自赞助的盛会,打着“促进区域文化融合”的旗号,实则暗流汹涌。
据线报,会场背后有个代号叫“清源计划”的项目正在推进——目标明确:收集各地原生口述史料,进行“标准化修复”,再以国际发行渠道推向世界。
我冷笑一声。
所谓“修复”,不过是替换。
把方言换成普通话,把个人记忆改成官方叙事,把鲜活的生命史压成统一模板。
他们不是在传承文化,是在抹杀它。
而我们的“记忆库”,是要把话筒还给普通人,让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
可如果他们的声音还没传出去,就被另一种更响亮、更“规范”的版本盖住呢?
手机震动。
郭领队的消息来了:“槟城那边确认,李维汉代表将出席首展,并携‘特别献礼’。”
我盯着这条消息,手指慢慢收紧。
四天后,马来西亚槟城。
海风咸腥扑面,老城区的骑楼依旧斑驳却生动。
我们选在这里办首展,是因为这里的福建社群仍完整保留着闽南祭谱仪式,许多老人还能背出七代以上的祖先名讳。
展厅中央,循环播放的是父亲那段录像的马来语配音版——画面中,他坐在老家门槛上,说着那句让我泪目的话:“我们是自己人。”
AR技术还原了祖厝全貌,观众戴上眼镜,仿佛一脚踏进百年前的宗祠。
孩子们惊叹,老人们抹泪。
可就在开幕仪式进行到一半时,一名西装革履的男人走上台,自称是“跨国文化遗产基金会特使”。
他微笑着宣布:“为更好传播中华文化,我们已完成对原始影像的语音优化处理。”
下一秒,大屏切换。
还是那个场景,还是父亲的脸,可声音变了——标准普通话,毫无情绪起伏。
那句“我们是自己人”,变成了冷冰冰的“大家要团结一致”。
全场哗然。
我猛地站起身,心跳如鼓。这不是技术升级,是篡改灵魂。
我没有犹豫,几步上前接过话筒。
“各位,”我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声音可以修,但心跳不能造假。”
我按下了另一个视频。
原始带响起。
父亲说话时轻微的咳嗽,呼吸间的滞涩,那一声带着乡音尾调的“自家人”……技术人员同步投出了两段声波对比图——伪造版平滑规整,原版起伏不定,每一个波动都是生命真实的痕迹。
“听到了吗?”我指着屏幕,“这才是他的声音,一个患了三十年哮喘的农民,在临终前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寂静片刻。
忽然,一位白发老人站起来,用闽南语高喊:“我们是自己人!”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整个战厅爆发出整齐的呼喊。
方言交织,情感滚烫。
那一刻只要还有人在乎真实,火种就不会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