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汉障不臣土 > 第247章 平准社

第247章 平准社(1/2)

目录

第一幕:米荒起

建康城的繁华,如同一位病入膏肓的贵妇,依靠厚重的脂粉,维持着表面的光鲜。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米荒”,却像一把锋利的匕首。

轻易划开了,这层虚伪的皮囊,露出了底下,溃烂的肌理。

仿佛一夜之间,秦淮河两岸的粮店,纷纷挂出了“售罄”或“无米”的木牌。

偶有零星开业的,那米价也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

涨到了一个,令寻常百姓瞠目结舌、绝望窒息的地步。

“一斗米…一匹绢?!这…这是要吃人呐!”

一个苍老的声音,在粮店前颤抖着响起,随即被更多愤怒、惊恐的声浪淹没。

“昨日才三百钱!今日怎么就一千钱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家已经断炊两日了!孩子饿得直哭…”

“官仓呢?朝廷不是说广设义仓,平抑粮价吗?为何不开仓放粮?!”

人群越聚越多,情绪越来越激动,推搡、哭喊、咒骂声此起彼伏。

维持秩序的差役,被挤得东倒西歪,脸色发白。

手中的水火棍,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慑力。

这恐慌如同瘟疫,迅速从米市,蔓延至全城。

柴薪、盐巴、甚至蔬菜的价格,也随之飞涨。

建康这座浮华之都,瞬间被一种,最基本的生存焦虑所笼罩。

流言开始如同毒蛇般,在街头巷尾游走。

“听说了吗?是北府军!谢玄为了练兵北伐,把江东的粮食,都搜刮走了!”

“不对!是荆州桓冲!他要拥兵自重,囤积粮草,准备顺流而下呢!”

“我看都是借口!分明是那些世家大族,王家、庾家…”

“他们联手,囤积居奇,想发这国难财!”

最后一种流言,传播得最快,也最能点燃,平民心中的怒火。

无数道怨恨的目光,投向了那座高墙深院、依旧笙歌不断的乌衣巷。

然而,此刻的乌衣巷,并非铁板一块。

真正掌控着,江南大部分田庄、粮仓、漕运的那些顶级门阀。

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他们自身旁支、以及诸多依附于他们的豪强。

正面临着,谢安推行的“土断”政策,所带来的切肤之痛。

“土断”旨在清理户籍,将侨寓人口和隐匿人口纳入编户,增加国家税赋和兵源。

这直接触动了,世家大族的核心利益,他们大量荫庇人口,隐匿田产。

以此逃避赋税,壮大自身势力,谢安此举,无异于虎口夺食。

米荒,正是他们等待已久、甚至可能是,暗中推波助澜的反击契机。

第二幕:暗室谋

琅琊王氏的府邸,深不见底。

在一间焚着极品龙涎香、陈设古雅,却透着重压的书房内。

当代家主王珣,正与数位重量级人物密谈,在座的不仅有王氏核心人物。

还有颍川庾氏的代表庾弘之,以及几位在野,却影响力巨大的清谈名士。

王珣面容清癯,继承了王氏一族,特有的优雅风仪,但此刻眼神,却冷冽如冰。

他轻轻放下茶盏,盏盖与杯沿碰撞,发出清脆一响,打破了室内的沉寂。

“谢安石此次,过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土断之事,本是朝议,循序渐进尚可商榷。”

“然其倚仗北府兵权,行事操切,更兼任用寒门酷吏,清查田亩,逼迫过甚。”

“如今江北,慕容恪大军压境,关中苻生疯癫妄为。”

“正是我江东上下,同舟共济之时,岂可自毁长城…”

“苛待士族,寒了天下忠良之心?”

庾弘之接口道:“谢相此举,名为强国,实为集权于谢氏一门!”

“北府兵是其谢家私军,如今又借土断之名,削我各家之根基本源。”

“长此以往,这江东究竟是司马氏的天下,还是他谢安的天下?”

一位清谈名士,摇着麈尾,慢悠悠地道。

“安石公向来以‘镇之以静’自诩,如今却行此操切之事,恐非治国之道。”

“岂不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逼迫过甚,只怕适得其反啊。”

他的话看似超然,实则句句指向,谢安政策失当。

“如今米价腾贵,民怨沸腾,正是天意示警!”另一人沉声道。

“此必是谢相政策扰民,致使天怒人怨。若再不悬崖勒马,恐生大变!”

王珣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

“民心即天心。我等世受国恩,岂能坐视朝政紊乱,民生凋敝?”

“当此之时,正应上书直谏,请陛下明察,暂缓土断,以安民心。”

“同时,开源节流,平抑米价。”

如何平抑?自然是由他们这些,“深明大义”的士族带头。

拿出家中“盈余”的粮食,“慷慨”施粥或平价售卖,既赚取名声。

又将米价高企的责任,完全推给谢安的“苛政”与“北伐意图”。

“此外,”王珣压低了声音,“听闻王国宝中书令,近日亦对谢相,颇多微词…”

“或许…,可于此人身上,稍作文章。”

他意指可以利用王国宝与谢安的矛盾,在皇帝身边,施加影响。

这是一场针对谢安的、结合了舆论攻势、经济胁迫和政治斗争的全面反扑。

在这间雅致的书房里,已经悄然策划完毕。

他们要将“米荒”和“民怨”的罪魁祸首,牢牢钉在谢安和他的政策之上。

很快,一道道措辞“恳切”,实则暗藏机锋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向台城。

建康城中的清谈场所,也开始出现,大量负面言论。

批评时政、影射谢安“专权跋扈”、“劳民伤财”。

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在米价压力和家族影响下,也开始动摇。

一股强大的、无形的压力,开始向谢安和北府军笼罩过来。

第三幕:丞相困

丞相府内,气氛凝重,谢安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疏。

还有谢福秘密收集来的,市井流言记录,眉头紧锁。

他如何不知这“米荒”来得蹊跷?背后必然有世家在联手操纵,目的就是逼他让步。

“叔父,王珣、庾弘之等人联名上书,言词激烈。”

“将米价腾贵、民心不稳之罪,尽归于此番土断及…及我北府军备。”

谢玄站在下首,脸色铁青,“城中流言,亦对我极为不利!”

“更有甚者,竟有御史上本,弹劾刘牢之在江北‘纵兵扰民’,‘强征粮秣’!”

刘牢之正在执行秘密任务,行事极其谨慎,绝无可能此时纵兵扰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