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梨香满径(2/2)
梨生也激动地拍了下桌子:"太好了!这下咱们的市场又扩大了。"
梨叶接着说:"还有,艾米丽联系的澳洲客商也很感兴趣,说要先订两个集装箱试销。"
沈雅琴送走游客后也来到凉亭,听到这个消息,眼眶一下子红了:"李青要是知道她的梨膏糖卖到国外去了,不知该多高兴呢。"
王轱辘望着远处的梨园,思绪飘得很远。十年前,那个温婉的女子在病榻前拉着他的手说:"轱辘,咱们的梨膏糖这么好,要是能让更多人吃到该多好啊。"如今,这个愿望不仅实现了,还远远超出了当年的想象。
回家的路上,王轱辘让沈雅琴推他去了一趟老梨园。这里还保留着几十年前栽种的老梨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虽然产量不如新品种,但结出的梨子格外香甜。
"记得吗,当年就是这几棵树,救了咱们的急。"王轱辘指着一排特别粗壮的老梨树,"那年发大水,庄稼全淹了,就这些梨树还坚挺着。靠着卖梨的钱,才熬过了那个冬天。"
沈雅琴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怎么不记得。那时候李青还怀着梨生,硬是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摘梨。"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突然,王轱辘说:"雅琴,我想把这片老梨园保护起来,不搞商业化种植,就当个纪念。"
沈雅琴点点头:"好啊,再立个牌子,写上李青的名字。这片梨园,就当是给她的礼物。"
晚饭时,全家人都到齐了。王青山和王思远争着给太爷爷夹菜,艾米丽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讲述着澳洲市场的开拓计划,梨生和梨叶则讨论着出口产品的包装设计。餐桌上热气腾腾,笑语不断。
饭后,王轱辘把大家叫到院子里开会。暮春的夜晚,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花香。
"今天有个事想跟大家商量。"王轱辘环视众人,"我打算成立一个基金会,用合作社的部分利润支持乡村振兴项目。"
梨生立刻表态:"爸,这个想法很好。具体怎么操作?"
"一是资助贫困学生,二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三是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王轱辘缓缓道来,"我想让梨叶负责这事,她心细,又懂财务。"
梨叶有些意外:"爸,合作社这边我走不开啊。"
王轱辘笑了笑:"不是让你全管,是让你牵头。具体工作可以招聘专业人员。这个基金会不光是花钱,更要培养人才,传承精神。"
菌生插话道:"爸,我建议把基金会和合作社的乡村振兴基金合并,资源集中使用效果更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最后决定由梨叶任基金会理事长,菌生负责财务监督,梨生则统筹与合作社的协作。艾米丽甚至提出可以在澳洲也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中澳农业交流。
夜深了,其他人都回房休息了。王轱辘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沈雅琴拿着件外套走出来,轻轻披在他肩上。
"想什么呢?这么入神。"她在旁边的藤椅上坐下。
王轱辘指着夜空中的一颗亮星:"你看,多亮的星星。有时候我在想,李青是不是也在天上看着咱们呢。"
沈雅琴握住丈夫的手:"她一定很欣慰。你把孩子们教育得这么好,把合作社办得这么红火,青山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
"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王轱辘轻声说,"我不过是赶上了好时代,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
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更显得夜的宁静。梨花的香气若有若无地飘荡在空气中,那是青山村特有的味道,承载着无数记忆与希望。
第二天清晨,王轱辘早早醒来,看着窗外的朝阳给梨树镀上一层金边。新的一天开始了,合作社的机器即将运转,民宿的客人将要醒来,学校的孩子们也该上学去了。青山村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作用。
沈雅琴走进来,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梨汤:"趁热喝了吧,今天省电视台要来采访基金会成立的事。"
王轱辘接过碗,感受着温度透过瓷壁传递到掌心。他忽然想起三十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李青也是这样端着一碗梨汤,递给刚从外面回来的他。时光流转,物是人非,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就像这青山村的梨树,年年花开,岁岁结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