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春风吹(2/2)
回家的路上,王轱辘和沈雅琴遇到了放学回来的王青山和王思远。两个孩子像欢快的小鸟,围着爷爷的轮椅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的趣事。
"爷爷,今天我们学了《我的家乡》这篇作文,我写的就是咱们青山村!"王青山骄傲地宣布,"老师说要推荐到县里参加比赛呢!"
王思远也不甘示弱:"我画了合作社的画,老师说要贴在教室后面的优秀作品栏里!"
王轱辘慈爱地摸摸两个孩子的头:"好,真好。记住啊,不管以后走到哪里,青山村都是你们的根。"
晚饭时,梨生说起一个意外的消息:"爸,今天县里通知,说省里领导下周要来咱们村调研,点名要听您讲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沈雅琴立刻紧张起来:"你这身体能行吗?要不推了吧?"
"推什么推,这是好事啊。"李大勇不知什么时候来了,手里还拎着瓶酒,"老王,这可是给咱们青山村长脸的机会!"
王轱辘沉吟片刻:"行,我准备准备。不过梨生,主要还是你来讲,我现在思路没你们年轻人清晰了。"
梨生正要说话,手机突然响了。接完电话,他的表情变得异常精彩:"爸,刚才是农大教务处的电话,说要把咱们合作社列为教学实践基地,第一批学生下周就到!"
"好啊!"王轱辘一拍桌子,"让大学生们看看,咱们新时代的农民是怎么干事的!"
夜深了,王轱辘坐在书桌前,翻看着这些年的相册。从最初合作社成立时的黑白照片,到后来扩建时的彩色影像,再到最近上央视的截图,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青山村的变迁。
沈雅琴端来一杯热牛奶:"别看了,早点休息吧。明天省农科院的专家不是还要来吗?"
王轱辘合上相册:"雅琴,你说咱们这一辈子,值不值?"
"这是什么话?"沈雅琴在他身边坐下,"你看看现在的青山村,家家住新房,户户有存款,孩子们都能上好学校。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王轱辘握住妻子的手:"是啊,值了。"
第二天一早,省农科院的专家团就到了。带队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教授,一见王轱辘就热情地握住他的手:"王理事长,久仰大名啊!您的合作社模式,我们一直在研究。"
梨生和梨叶带着专家们参观了整个合作社,从原料基地到生产线,从质检室到物流中心。老教授看得连连点头:"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你们走在了全省前列啊!"
座谈会上,老教授提出了合作意向:"我们研发了几种功能性梨制品,想借助贵社的生产条件和市场渠道进行转化。利润分成可以谈,关键是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农民。"
梨叶仔细翻阅着技术资料:"这个梨多糖提取物很有前景,市场上几乎没有同类产品。"
梨生则更关注另一个项目:"梨籽油的市场潜力很大,但提取工艺还需要优化。"
王轱辘全程安静地听着,只在关键时刻提几个问题。等孩子们谈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教授,我有一个请求。"
"您说。"老教授正襟危坐。
"能不能在村里设个科研工作站?"王轱辘诚恳地说,"咱们出场地出设备,您派研究生常驻。这样既能促进成果转化,也能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人才。"
老教授眼前一亮:"好主意!我回去就向院里申请。"
送走专家团,梨生兴奋地说:"爸,您这提议太棒了!有了科研支持,咱们的产品竞争力能提升一大截。"
王轱辘笑着摇摇头:"这都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我现在啊,就想着怎么把下周的汇报准备好。"
接下来的日子,青山村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为迎接省领导调研做最后准备。道路重新铺了一遍,村口立起了崭新的指示牌,连合作社的展示厅都重新布置了。
李大勇自发组织村民排练欢迎节目,老支书则天天检查卫生,连一片纸屑都不放过。王轱辘虽然让大家别太紧张,但自己也忍不住反复修改汇报稿。
终于,重要日子到了。清晨,王轱辘换上了那套很少穿的深蓝色中山装,沈雅琴还特意给他系了条新领带。
"精神!"李大勇竖起大拇指,"一看就是老教授的风范!"
省领导的车队准时抵达,随行的还有多家媒体。王轱辘作为青山村的代表,坐在轮椅上致欢迎词。他没有念准备好的稿子,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合作社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从最初的五户人家,到现在的二百多社员;从几口铁锅的小作坊,到年产值过千万的省级示范社。这一路走来,最让我自豪的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了好日子..."
掌声经久不息。省领导动情地说:"王轱辘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青山村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
调研结束后,王轱辘坐在合作社的梨花树下,看着忙碌的儿女和乡亲们,心中无比踏实。沈雅琴走过来,给他披了件外套:"累了吧?回家休息会儿?"
王轱辘摇摇头:"不累,我再坐会儿。你看这梨花,开得多好啊。"
春风拂过,雪白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如同给青山村铺上了一层柔软的地毯。远处,合作社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栽的树苗已经抽出嫩芽,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