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汴京朝会(二)(1/2)
这话像一道惊雷,炸得五人都愣在了原地。
李纲张了张嘴,准备好的请罪话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来。
还是赵颢反应快,“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紧接着,李纲、宗泽、种师道、蔡京也纷纷跪下,膝盖砸在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陛下!臣有罪!”五人异口同声,声音里满是愧疚。
李纲的额头抵在地上,能感觉到金砖的冰凉透过朝服传过来,他的肩膀微微颤抖,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陛下越是温和,他心里就越难受。
赵翊从龙椅上站起来,走到他们面前,伸手虚扶了一下:“诸位快快请起,你们何罪之有?”他顿了顿,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眉头轻轻皱了皱,“哦,你们是说邕州城破的事?”
五人齐齐点头,宗泽抬起头,眼眶通红,声音沙哑:“陛下,邕州之事,臣等难辞其咎!
吴为之无能,臣等早该察觉,却迟迟未换知府;
陛下下旨选贤,臣等又扯皮半月,耽误了时机,致使五万军民……”说到这里,他哽咽着说不下去,拳头狠狠砸在地上,指节都破了皮。
赵翊叹了口气,伸手扶起宗泽,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嘲:“这事不怪你们,是朕当初想当然了。”
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夜色,声音低沉下来,“朕原以为,吴为之好歹是当过礼部尚书的人,就算再不堪,守一座城总该会吧?可没想到,他竟蠢到‘以狼谋皮’,还引狼入室:真以为交趾交趾人看重他来邕州和他商谈议和的事’,他就真的开了城门,连哨探都不派一个,还允许1000多的所为护卫带武器京城,这个蠢货,不说他了。”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五人身上,眼神里带着几分锐利:“其实早在朕收到锦衣卫的情报,说交趾有异动时,就担心吴为之靠不住,所以才急着让你们选新知府,还特意嘱咐要‘文武双全’。
朕原以为,你们总能选出个可靠的人来,可半个月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
说实话,当时朕当时心里确实很生气。”
李纲的头垂得更低了,冷汗顺着脊梁往下淌——他能想象到,陛下在北方行宫收到消息时,该有多失望。
可赵翊话锋一转,语气缓和下来:“直到后来宗颖毛遂自荐,朕才明白,不是你们不用心,是大宋现有的选官制度出了问题。”
他走到李纲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通过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大多是世家子弟,学的又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要他们舞文弄墨还行,要他们上马治军、下马理政,太难了。
朕知道,你们迟迟没选出人来,或许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最主要的,是你们手里没多少合适的人选,对不对?”
“陛下英明!”五人齐声回答,声音里满是激动。
李纲猛地抬起头,眼眶通红——陛下说得太对了!
当初接到旨意,他第一时间就让吏部举荐人选,可那些官员一听要去邕州,不是托病就是送礼,谁都不愿意去。
后来他们五人商量,想从自己的部下里选,可赵颢要保自己的亲随,宗泽想推军中的将领,种师道觉得该选熟悉边情的老臣,蔡京又想塞自己的门生,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利益,拉扯来拉扯去,半个月就这么过去了。
他们原以为陛下会责怪他们推诿扯皮,没想到陛下竟一眼看穿了根本问题——这份通透,不是“英明”二字能概括的。
赵翊看着他们激动的模样,心里却暗自苦笑:什么英明,若不是我从千年后穿越过来,知道大宋官场的臃肿和官员的尿性,怕是此刻早就把你们全都罢官了。
就选个知府这点小事都办不好,还亏得你们是辅臣。
他脸上却没表露出来,只是摆了摆手:“好了,这事过去就过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