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5章 自由市场不存在

第5章 自由市场不存在(2/2)

目录

真实的小摊生活,远比小说中苦百倍。

明清时期,一户小贩夫妻,凌晨即起,推着小车去城门外批发货物,付城门税、桥税,再赶至集市付摊税、规钱,午前才能开张。中午高峰期,小吏、地痞轮番来要茶水钱、保摊钱。夜晚收摊,需付灯油钱、夜禁钱。一天辛苦,除去杂费,仅够果腹。

南宋临安《市语》记载,有卖糕饼者,因无力交摊税,被市司杖责,饼车被没收,妻儿流落街头。

清乾隆时,杭州米贩张二,因被市司勒索无法忍受,愤而自焚于市口,引发米商罢市,最终市司换官,但摊税并未减轻。

夜市在古代其实并不自由。

唐代夜禁极严。坊门日落即闭,夜行必持照引,无引者视作盗贼处置。宋代虽有夜市,但集中于官准地区,如临安瓦子夜市、汴梁灯市,摊贩需纳宵禁钱、灯油钱,受官方夜巡约束。

明清夜禁更重,鼓楼打更后,市口必清。夜间偷摆摊,若被逮获,轻则杖责、罚钱,重则充军流放。

这使得小商贩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夜市收入虽好,却伴随高风险。夜禁期内,商贩需花大价钱打点市司、衙役,稍有疏漏就是灭顶之灾。

扬州米商李五,因交不起新加的灯油税,被市司衙役当街痛打,米摊被毁,粮食倾倒一地。

苏州小贩王三,为避行会勒索,夜间偷偷在巷口卖布,被布行发现后纠集人手当街撕布,告状无门。

广州茶贩何二,为应付摊税,三年间变卖家产,仍欠债累累,最终携家远逃乡里。

这些随口编的血泪故事,能反应当时的百姓有多难。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些地方县志,估计有更详细的记载。

古代摊贩生意规模的提升,受制于阶级固化和官商勾结。

摊商想扩铺增号,得向市司、行会、官府一层层打点,花费银两不计其数。热门摊口和优质店铺早被豪商世家世代盘踞。

偶有寒门商贩富甲一方的,大多结局悲惨:要么被官府以“奸商”“扰市”名义抄家,要么被行会排挤至绝境。

摊税、摊费、摊照,本质是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

市司衙门上下分肥,行会首领暗送银两。市税收入被地方官用作养兵、养衙役、修城楼、打点上级。小吏、衙役靠摊税收入外快,行会靠摊费攫取行业暴利。

摊商不过是这套权力机器的最底层。任何挑战权力秩序的小商小贩,都将被迅速碾碎。

古代摊贩虽弱,但并非全无反抗。

南宋临安、元大都、明南京、清广州等地都曾爆发小贩罢市、聚众斗殴、围堵市司的事件。

但结局几乎都是被镇压。头目被处死,参与者充军,摊税反更沉重。

他们的故事,被湮没在历史尘埃,却是市井经济血淋淋的真相。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