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有局限性的,以今看古是我们的傲慢(2/2)
你对历史的判断,其实是对自己价值观的投射。很多人读历史时,会有一种天然倾向:同情弱者、讨厌权谋、支持反抗、追求自由。你不是在理解历史,而是在寻找自己价值的镜像。
你看到李斯被腰斩,感慨“权臣下场总是悲惨”;看到隋炀帝穷兵黩武,就批判他昏庸;看到陈胜吴广起义,就替他们欢呼。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真的活在那个年代,你的选择也许会完全不同。你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今天观念的囚徒。
“进步”是个陷阱,它遮蔽了历史的多样性。现代社会喜欢讲“进步”,但进步不是唯一标准。你不能把所有时代都放进同一个“进步—落后”的坐标轴里,然后打分排队。理解历史的真正挑战,是你要学会进入别人的时空,不是去评判,而是去体验。
大多数人以为:历史是写下来的事情。但你必须承认,古代留下来的史料,90%是由统治阶层书写、编辑和传播的。他们说谁是“忠臣”,谁是“乱贼”,基本就是“盖棺定论”,平民的声音、失败者的声音、被灭的声音,基本都被“处理”掉了。
所以,我们今天所读的历史,本身就经过了“选择性保留”和“有立场的记录”。如果你不识破这个逻辑,很容易被表象误导。你以为你在读“事实”,其实你在读一个精心剪辑后的“政治叙事”。
“如果我穿越过去”是最大的幻觉。
不少人喜欢说:“如果我穿越到汉朝,我一定能做宰相!”“如果我生在宋代,一定能搞科技革命!”但你必须明白,你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养成了认知方式、逻辑结构、语言工具,一旦穿越到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的社会,你很可能活不过一个月。
你没有户籍就是“黑户”,没有士族背景寸步难行;你不懂古文、不识律法、不会敬神,很快就被当成异类;你喝水不净、吃食不洁,说不定病死于痢疾。你以为你有知识,古人也以为你是“妖人”。你带的那些“优势”,在那套文明体系里可能完全无效。
读历史不是为了得出一个“评价”,不是非要说谁好谁坏,而是去理解那个世界的运行方式。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么选择?为什么那个制度能稳定几百年?而不是“他们怎么那么傻?”
这是一种基本的“换位思考”,一种对人类演化过程的敬畏。史学,不是拿来评判过去,而是用来审视我们自己。
历史不是教材里写死的定论,更不是评奖的材料。每一个历史问题背后,其实都对应着一个当代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关心李世民怎么治国、王莽怎么改制、岳飞怎么死的,往往是因为这些故事里藏着我们今天的困惑:什么是权力?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合理的制度安排?
所以,读历史真正的意义,不是找对错,而是借此“对照自身”,从而更明白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又可能如何改变。
有的时候,可能对于我这样一种人,和其他人比,显得滑稽甚至异类,可我始终觉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如果我放弃自己的信仰,那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终有一天老去,终有一天会面对几十年后的自己。那个时候,照着镜子,我想说:“小子,你走的路是对的,没给年轻的自己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