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左传游记 > 第103章 僖公之年尽,僖公三十三年

第103章 僖公之年尽,僖公三十三年(2/2)

目录

而在暗中默默观察这一切的王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事和“暗流涌动”,内心也是不禁为之触动。

很快,他在长叹一声之余,针对这一番事情,便缓缓道出他的评价和反思感悟来。

王嘉立在书库的阴影里,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冰凉的青铜剑格。窗外细雨如织,将远处城堞浸成一片朦胧的黛色,恍惚间竟与那日殽山的血色残阳重叠。他望着案头摊开的《春秋》竹简,烛火在\"秦晋殽之战\"的刻痕上明明灭灭,忽然长叹一声:\"此一战,非独秦晋之胜负,实乃天下礼崩乐坏之缩影。\"

\"师兄何出此言?\"阿蘅抱着新整理的简牍推门而入,木簪上的翠玉坠子随着动作轻晃。王嘉指了指竹简上\"秦人无礼\"的批注,声音低沉如暮鼓:\"秦军过洛邑而轻脱,此违'军行过天子门必卷甲束兵'之礼;郑弦高以商贾之身假君命犒师,此乱'礼不下庶人'之序;晋襄公释囚于妇人之言,此破'刑不上大夫'之规。礼崩于细微,祸起于萧墙,焉能不察?\"

话音未落,老夫子左丘明拄杖而入,霜白的长须沾着雨珠:\"嘉儿所言,深得《春秋》微言大义。\"他颤巍巍展开一卷泛黄的《周官》,苍老的手指划过\"以九伐之法正邦国\"的记载,\"秦穆公贪郑而忘义,晋襄公释囚而失威,皆因弃礼逐利。当今天下,诸侯但见殽山之胜负,却不知此战已断了维系周室的最后一根绳索。\"

阿蘅若有所思地将竹简码齐:\"如此说来,弦高救郑虽成,却也开了'庶民干政'的恶例?\"王嘉点头,目光望向雨幕深处:\"正是。当礼义不存,智谋便成了伤人的利刃。今日弦高可诈秦军,他日必有市井之徒效其行,君臣尊卑将如崩堤之水,再难收拾。\"

左丘明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枯瘦的手掌按在案上:\"更可叹者,晋襄公染墨衰而破丧礼,看似权宜之计,实则埋下了'以力代礼'的祸根。\"他浑浊的瞳孔里泛起悲凉的光,\"秦穆公虽败,却以罪己收拢人心;晋襄公虽胜,却因纵囚失了军心。此消彼长间,天下格局已悄然生变。\"

王嘉俯身拾起滚落在地的竹简,刻痕间仿佛还残留着殽山的硝烟。他忽然想起少年王孙满的预言,不由得浑身发冷——原来所有的兴亡成败,早在细微处便已注定。窗外惊雷炸响,雨势骤急,将三人的身影笼罩在更深的阴影里,唯有案头竹简上的朱批,在电光中猩红如血。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在那之后不久,正值周襄王二十五年的深秋,雁群南飞时掠过齐国边境的烽燧。狄人骑兵裹着腥风而来,马蹄声如闷雷滚过枯黄的原野。他们选择在晋文公新丧、晋国无暇东顾之际挥师南下,弯刀映着血色残阳,所过之处村落化为焦土。齐国边军仓促应战,箭矢穿透皮甲的闷响混着妇孺哭嚎,惊起芦苇荡中栖息的白鹭,扑棱棱的振翅声更添几分肃杀。

与此同时,鲁国曲阜的宫室里,鲁僖公凝视着舆图上訾娄的标记,指节叩击案几发出闷响。\"升陉之耻,今日当雪!\"他想起十二年前邾军在升陉大败鲁师,国君仪仗被夺的奇耻大辱,眼中燃起复仇的火焰。此时邾国正值秋收,城墙守备空虚,鲁军如鬼魅般趁夜攀城,当城头飘起鲁国旗帜时,邾国百姓尚在梦中。僖公站在訾娄城头,望着仓皇奔逃的邾人,嘴角勾起一丝冷笑。然而这并未让他满足,秋风乍起时,襄仲(公子遂)再度领命出征,兵锋直指邾国腹地。

北方边境,狄人铁骑转而西向,踏碎了晋国的宁静。箕地广袤的原野上,黄沙漫卷,晋襄公身着玄色丧服,站在战车上俯瞰敌阵。他握紧父亲留下的青铜剑,耳畔回响着先轸的谏言:\"狄人欺我新丧,此仇不报,何以立威?\"八月戊子日,晨雾未散,号角声撕破天际。晋军如潮水般冲向狄阵,戈矛交错间,郤缺的长戈精准刺向白狄首领咽喉,将其生擒的瞬间,战场响起震天的欢呼。

先轸却在此时望着战车上的襄公,想起自己朝堂上失仪之举——当面对国君吐唾沫,这是何等大罪?他解下头盔,白发在风中凌乱,转身对部下大笑:\"吾乃匹夫,冒犯君威,岂有不罚之理!\"言罢单枪匹马冲入狄阵。狄人长矛如林,他却不躲不闪,任由利刃穿透铠甲。当狄人捧着他的首级归还给晋军时,那张布满血污的面容竟带着释然的微笑,仿佛终于卸下了所有重负。

而这场胜利的伏笔,早在多年前便已埋下。冀地的阡陌间,胥臣的马车扬起尘土,他远远望见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那人正是郤缺,虽因父亲郤芮获罪沦为庶民,却仍保持着贵族的仪态。其妻送饭时,双手举案齐眉,眼神中满是敬重;郤缺起身相迎,夫妻间的礼节周全得如同在庙堂之上。胥臣心头震动,当即邀郤缺同行。

晋文公的宫殿里,烛火摇曳。胥臣力荐郤缺,言辞恳切:\"昔舜流放鲧而用禹,齐桓公不计管仲射钩之仇,终成大业。郤缺德行兼备,岂因父罪而弃之?\"他展开竹简,念出《康诰》《诗经》中的语句,字字铿锵。晋文公沉思良久,终于点头。从此,郤缺踏入晋国政坛,从下军大夫起步,一步步证明着胥臣的眼光。

箕之战后,晋襄公论功行赏。先且居执掌中军,胥臣获赐先茅之田,郤缺被擢升为卿。当郤缺捧着封地文书时,眼前浮现的却是冀地田间与妻子相敬如宾的场景。他深知,自己的命运因一场相遇而改变,而晋国的命运,也因这场人事变迁,悄然走向新的方向。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晋国的土地上,映照着胜利者的荣耀,也映照着先轸的忠魂,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不散。

眼见此情此景,同样是藏在暗中观察这一切的王嘉,对于这一切事件和即将到来的“机遇”与“变数”,内心也不禁五味杂陈。

紧接着,他也是嗟叹几声,随后在朝遥远的天边看了几眼后,紧接着便缓缓道出自己的感悟。

王嘉立在鲁国城头的箭楼阴影里,望着北方天际翻滚的浓云,衣袂被秋风卷得猎猎作响。手中竹简记载的狄人南侵、晋鲁用兵诸事仍带着墨香,却与眼前暮色中的山河叠成虚影。他忽然轻笑出声,笑声里混着几分苍凉:\"世人皆道狄人趁丧取利、晋侯雪耻扬威,却不知这天下早已如沸鼎之水——狄人南犯不过是探路之石,晋鲁征伐实乃变局之始。\"

\"师兄此言何意?\"阿蘅抱着新抄录的《春秋》残卷拾级而上,裙裾扫过沾满霜露的石阶。王嘉指了指西方,暮色中的群山宛如巨兽匍匐:\"秦穆公虽败于殽山,然孟明视立誓复仇,此乃悬在晋国头顶的利剑;今狄人犯齐扰晋,看似趁火打劫,实则是试探中原虚实。\"他的指尖划过城墙斑驳的夯土,\"鲁国攻邾,不过是诸侯互噬的缩影——礼崩乐坏至此,谁不是在存亡边缘谋方寸之地?\"

寒风卷着细沙扑来,阿蘅下意识拢紧斗篷,却见王嘉解开衣襟,任由冷风灌入:\"先轸以死明志,郤缺因德显达,看似是忠良得报,实则是晋国新旧势力的博弈。\"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指节叩着城墙发出空洞回响,\"晋襄公赐田封卿,表面是论功行赏,实则在削弱先氏旧族,扶持胥、郤新贵。此等权术,与当年郑庄公纵容共叔段又有何异?\"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一声接一声敲碎夜色。王嘉俯身拾起被风吹落的竹简,烛火在\"狄入齐晋败狄于箕\"的刻痕上明明灭灭:\"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如今诸侯弃礼恃力,看似能谋一时之利,实则在掘自家根基。\"他的目光越过城墙,投向晋国方向,\"待秦穆公卷土重来,晋国内忧外患之际,又有谁能撑起这将倾的梁柱?\"

阿蘅望着师兄在月光下显得愈发消瘦的背影,忽然想起夫子说过的\"乱世观人如观火\"。此刻王嘉眼中跳动的,不知是烛火,还是预见未来的忧虑。夜色渐深,远处传来隐约的马嘶,不知是邾国的求援,还是狄人的又一次试探,而历史的车轮,正碾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滚滚向前。

紧接着,伴随着日月轮转,此时此刻的时光宛若流年一般,不断向接下来的岁月迈进。

周襄王二十五年,同时是鲁僖公三十三年冬,朔风裹挟着细雪掠过齐鲁交界的原野。鲁僖公的青铜辂车碾过结冰的驿道,车铃在凛冽空气中撞出清越声响。他望着车窗外狄人劫掠后残破的村落,裹紧狐裘的手指微微发颤——这趟赴齐朝聘,名为慰问,实则是为鲁国在齐楚夹缝中寻一条生路。临淄城中,齐昭公设宴相待,觥筹交错间,两国盟誓的誓言尚在耳畔,回程的马车却在夜色中疾驰,似要逃离即将到来的风暴。

当僖公回到曲阜,尚未踏入宗庙告慰列祖,便在小寝中一病不起。这处远离正殿的居所,原是他避暑休憩之地,此刻雕花木窗漏进的寒风,却成了催命符。宫人望着国君蜷缩在锦被中的身影,想起他贪图小寝温暖而未按礼制迁居路寝,不禁落下泪来。弥留之际,僖公望着帐顶褪色的蟠龙纹,恍惚又看见年轻时与齐桓公盟誓的场景,一声叹息消散在冰冷的空气中。

与此同时,中原大地战云密布。晋、陈、郑三国联军剑指许国,戈矛如林,旌旗蔽日。许国本就国小民弱,因依附楚国而触怒晋国,城墙在投石机的轰鸣声中摇摇欲坠。楚军却无暇西顾——令尹子上正率精锐东进,铁蹄踏碎陈国、蔡国的城门。当陈、蔡二君捧着青铜礼器跪地求和时,子上的目光已投向郑国,誓要将公子瑕扶上君位,在中原腹地楔入一颗钉子。

郑国桔柣门下,楚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汹涌。公子瑕身先士卒,却在混战中马失前蹄,战车栽进泥泞的水塘。外仆髡屯冒死抢回他的尸体,浸透泥水的衣袍上还凝结着未干的血迹。郑文公夫人抚尸痛哭,将他葬在郐城之下,黄土掩埋的不仅是一具尸身,更是楚国染指郑国的野心。

泜水河畔,晋阳处父与楚令尹子上对峙。冬日的河水泛着冰碴,两岸军营的炊烟在寒风中扭曲成诡异的形状。阳处父派人送来战书时,青铜酒盏在子上手中微微晃动:\"晋人狡诈,此乃诱敌之计!\"大孙伯的谏言犹在耳畔,楚军却已错失先机。当阳处父高喊\"楚军溃逃\",战车掉头扬起的尘土中,子上望着对岸冷笑:\"竖子欺我!\"

这场未战而退的对峙,却成了子上的催命符。太子商臣在楚成王耳边进谗言时,烛火将他阴鸷的面容投在宫墙上,宛如恶鬼:\"子上受晋贿赂,辱我大楚!\"寒光闪过,令尹的鲜血溅上宗庙的立柱,染红了\"忠\"字牌位。

鲁国朝堂,僖公的葬礼却陷入僵局。本该在附祭时完成的神主迟迟未制,宗庙中的祭祀仪式混乱不堪。老祭司望着空荡荡的神主牌位,浑浊的泪水滴在龟裂的竹简上:\"失礼啊!失礼!\"他颤抖着展开《周礼》,上面\"君薨,葬而虞,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的记载,在摇曳的烛光中忽明忽暗。寒风灌进宗庙,吹得祭祀的烛火明灭不定,仿佛预示着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还将迎来更多的动荡与纷争。

而王嘉呢,在纵观这一系列事件,同时脑海之中突然显现出鲁僖公薨逝之时的悲伤之景,可就在对鲁僖公举行葬礼陷入疆域之时,就和这段时间所发生的其他诸多事件一般,其中的“动荡”与“纷争”,与原先鲁僖公生前“意气风发”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也是让他不由得感到遗憾与叹息。

王嘉立在宗庙廊庑下,望着庭中翻飞的纸钱被寒风卷上青瓦。鲁国乐师奏起的《薤露》哀曲断断续续,混着老祭司颤抖的祝祷声,在梁柱间撞出空洞的回响。他摩挲着腰间未佩的玉玦,那是僖公生前赏赐的物件,此刻冰凉的触感却像烙铁般灼人——昔日那个在葵丘盟会上侃侃而谈的国君,如今只余空荡荡的灵位,连神主都因失礼迟迟未能制成。

\"师兄,这神主...当真不合礼制?\"阿蘅抱着捆扎祭品的苎麻绳,望着宗庙中凌乱的祭案,绣鞋边散落着未写完的祝文竹简。王嘉弯腰拾起一片被风卷落的竹简,指尖抚过\"僖公\"二字的刻痕,忽然想起多年前在书库,僖公也曾亲手翻动这些记载周礼的典籍,眼中满是振兴鲁国的豪情。

\"何止神主失礼?\"他将竹简轻轻搁在祭案上,青铜烛台的烛泪正顺着蟠龙纹蜿蜒而下,\"君薨不居路寝,葬而神主迟制,此乃国之不祥。\"他抬眼望向殿外飘摇的招魂幡,\"昔年僖公盟齐抗楚,何等意气风发,如今身死礼崩,鲁国上下却无人能承其志。\"

寒风呼啸着灌进宗庙,吹得祭祀用的鬯酒泛起涟漪。王嘉忽然想起子上之死,楚国庙堂的那抹血色与眼前的素白丧幡重叠。\"楚令尹忠而见戮,鲁国先君礼崩而逝,\"他的声音被风撕得破碎,\"晋人诡谲,楚人猜忌,天下诸侯皆在权谋中失了本心。\"

阿蘅将麻绳系在廊柱上,望着师兄被风吹乱的鬓发,忽然想起夫子常说的\"礼失而求诸野\"。可如今,连鲁国这礼乐之邦都乱象丛生,山野之间又何处可寻正道?她正要开口,却见王嘉已转身走向暮色中的宫墙,衣袂扬起时,露出腰间半隐的竹简——那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这些年列国的兴衰,此刻在残阳下泛着暗红的光,宛如凝血。

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一声接一声,惊起栖息在宫槐上的寒鸦。王嘉望着渐暗的天色,忽觉这天下大势,就像宗庙中那盏将熄未熄的烛火,明灭之间,不知还会烧尽多少忠魂,又会照亮谁的野心。

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过后,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王嘉缓缓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老子》中的语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他低声吟诵,声音被夜风吹散在宗庙的梁柱间,“如今礼崩乐坏,诸侯以力相搏,恰是失道的恶果。”

阿蘅抱着新抄录的礼书走近,烛火映着她困惑的面容:“可若无礼,天下岂不乱套?”王嘉睁开眼,望向被夜色吞噬的宫城:“礼本是维系人心、规范秩序的绳索,可如今诸侯行礼,不过是装点门面。鲁国朝堂,祭祀之礼能乱成这般模样,又怎能指望他们以礼治国?”

他又想起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今各国重政刑而轻德礼,百姓畏威而不畏德,这乱世又该如何收场?王嘉望着远处宫殿中闪烁的灯火,仿佛看到了无数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不禁悲从中来。

“师兄,莫要太过忧心。”阿蘅轻轻拍了拍王嘉的肩膀,“夫子不是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吗?只要我们坚守正道,总会有拨云见日之时。”王嘉苦笑着摇头:“谈何容易?如今人心不古,逐利者众,坚守正道之人,反倒被视为迂腐。”

然而,他心中仍有一丝不甘。即便这世道如黑夜般漫长,他也要做那微弱的烛火,照亮身边的一方天地。他握紧腰间的玉玦,暗暗发誓,要将这些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铭刻在竹简之上,留给后人,让他们知晓这段礼崩乐坏的历史,知晓在乱世之中,仍有人为了正道而坚守。

紧接着,在这之后不久,王嘉立于廊下,寒鸦掠影间低吟出声:\"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竹简被他手指摩挲出包浆的纹路,在暮色里显出幽微的光泽。忽而转身面向阿蘅,眼中映着将熄的烛火:\"《论语》此言,恰似今日之鲁——君薨失仪,宗庙蒙尘,却无人究礼崩之源,只言'子贡贤于仲尼'之妄议。\"

寒风卷起廊外祭幡,露出半幅暗朱色的帛书。阿蘅俯身拾起,见残页上墨迹蜿蜒:\"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字迹竟与近日民间流传的《子鱼论战》残篇相似。她惊觉王嘉早将诸子手稿尽览于心,那些被庙堂摒弃的策论,此刻在他口中化作星火:\"子鱼言战伐之智,却不及臧文仲识时务。然则......\"王嘉指尖划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的帛书断简,\"郑人救国靠商贾,鲁国守礼却失国本,天道循环莫不在此。\"

远处传来更鼓闷响,他忽将竹简掷地,碎玉般的清越声惊起檐下宿燕:\"老聃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今日观之,礼崩之时方显忠信真义!\"烛火爆出蓝焰,映出他鬓间新添的霜雪,\"晋国以刑鼎立威,郑人持符节周旋,楚国凭战功改制——诸子各执一词,却忘礼乐原是渡人之筏,非沉江之石!\"

时交三更,宫墙外飘起初雪。王嘉裹紧粗麻大氅,带阿蘅踏过结霜的丹墀,在石阶积雪中踏出带血的足印。他忽于雪地上以指代笔勾画:\"看这鲁国疆域,如破镜难圆;诸国角力,似蛛网将裂。\"雪沫随呼吸凝在眉睫,\"然则墨翟言'兼爱',孟子倡'仁政',皆如雪中薪火......\"话音未落,更夫误撞铜钟,钟鸣震落檐冰,在死寂中激起清越长吟。

子时梆声悠悠传来,王嘉指节在冰面上刻下\"大道废,有仁义\"的墨字,忽仰天长笑:\"楚庄王'三年不飞'是隐忍,晋襄公'释囚纵虎'乃权谋。诸子争鸣如百鸟朝凤,怎奈凤凰浴火之际,竟是蝼蚁先食腐肉!\"雪地上墨字经雪水晕染,恰似当年楚宫宴席上,屈瑕被佞臣构陷时溅落的血迹。

残月西斜时,王嘉突然解下腰间酒壶豪饮,任寒风将酒液冻成冰棱。他踉跄着指向宫墙:\"看见那剥落的丹墀石纹了吗?与镐京残垣如出一辙!\"阿蘅俯身细察,石缝间竟生着野生的稷草,随风摇曳如招魂的旌旗,\"当年周室东迁,礼官们说'天命在周';如今王旗西坠,诸子却说'礼失周室'——\"他猛地摔碎酒壶,碎瓷在雪上绽开血红的花,\"天道循环岂在礼器?在人心!\"

破晓前的寂静中,宫墙上飘来半阙《黍离》古调。王嘉倚着残雪斑驳的青铜螭首,口中念念有词:\"《易》云'穷则变,变则通',可通途之上皆是白骨!\"寒风卷起他未尽的吟诵,混着远方传来的丧钟,竟与当年齐桓公称霸时的庆典雅乐形成诡异的和鸣。

雪停时分,王嘉立在宗庙残破的飞檐下,手中攥着半片染血的帛书。阿蘅见他忽将帛书抛向寒风,任其在空中舒展成祭天的图腾:\"这才是真正的《春秋》——没有褒贬的朱砂,只有血浸的笔墨!\"远处传来新生的婴啼穿透晨雾,他闭目长叹:\"乱世之子生于襁褓,却将死在争霸的祭坛。这兴亡循环,也不过是天地间一场无聊的弈棋......\"

残雪在他肩头积了薄薄一层,宛如未干的墨迹,将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悄然画上浓重的一笔。

风渐渐停了,宗庙中的烛火不再摇曳,却依旧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王嘉和阿蘅并肩站在廊庑下,望着被月光照亮的宫墙,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曙光,虽然遥远,但足以让他们为之不懈前行。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从历史思绪长河之中走出来不久,在这期间,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在这之后不久,转眼间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文公担任鲁国的新国君,执政鲁国第一个年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