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百炼之钢,返回成都(1/2)
能否量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
不能,蒲元也就是一位高明的锻刀大师。
反之,若能到做到量产...
面对周瑜的询问,蒲元回望一眼身后,回答道:
“启禀君侯,若火井数量能再多一些,量产也不是不可能。”
“挖!”
周瑜一句废话没有,看向县令吩咐道:
“继续往四周扩散性挖掘,只要挖不出水,可以尽可能深挖。”
眼下,周瑜已经非常确定,火井县地下富含大量天然气矿。
这才月余时间,就从原来的一口火井,增加到十几口火井。
只要继续扩大范围,加大发掘力度,这个数量肯定还会增加。
“遵命!”县令忙不迭答应。
“若我火井的数量规模能提上去。”周瑜说着一顿,“我会考虑把县改为郡,由你继续负责。”
“君侯放心!”县令闻言大喜,“卑职争取为您挖出一百口火井!”
周瑜的许诺,立马调动起县令的积极性。
有了这个承诺,县令往后挖的就不是火井,而是他本人的前途。
何况事情又不难,本质就是打井而已,却能挖到两千石的太守,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而且以火井县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由县升郡也并无不妥。
“好好干。”
周瑜勉励县令一句,旋即看向蒲元,道:
“先生若不介意,往后关于锻铁技艺方面的工作,就由您全权负责。”
“至于职位...”周瑜稍作沉吟,“暂定为五金中郎将,武器、甲胄、箭矢、农具、炊具,都归您来掌管。”
蒲元浑身一震,忍不住呼吸急促。
没想到初见之下,周瑜就愿对他委以重任。
要知道,工匠的社会地位,在当下还是普遍偏低。
一时间,蒲元生出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
从前,蒲元也曾向各种各样的大人物献上佩剑。
但不出意外,所有大人物,都仅仅是把他当个锻刀大师对待,仅此而已。
唯有周瑜不看轻他的出身,一出手就是中郎将这个级别。
不过话说回来,主要还是周瑜识货,发现剑身材质是钢。
“小人叩谢明公天恩!”
蒲元长身下拜,五体投地,面对周瑜的诚意彻底归心。
“先生快快请起。”周瑜亲自上手搀扶,“您的才华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事,还请您为我详细说道一二。”
这还真不是吹捧,这年头能弄出来钢材,绝对有划时代意义。
对于各路诸侯而言,最终要的两件事——耕与战。
战争方面很好理解,有了钢材之后,不管是甲胄的防御力、武器的攻击力、以及箭矢的穿透力,都会迈上一个大台阶。
农具方面同样如此,当下许多偏远地区,还有百姓用木质、骨质的农具。
而且一般的青铜、铁质农具,也非常不耐用。
有了钢制的农具,百姓的耕种也会受益很大。
“明公请移步,小人为您介绍一二。”
蒲元热情高涨,引着周瑜来到锻造台前。
只见几名青壮围着锻造台,将烧红的铁胚不停锻打,待其延展开来后,再重新折叠起来,如此循环往复。
若铁胚冷却下来,就会再送入火井中加热。
“明公,每一块铁胚都需要经过百炼。”蒲元适时讲解。
简而言之,要反复折叠一百次,才算加工完成。
“真正的千锤百炼啊。”
周瑜连连点头,技术倒是不高明,但就是个辛苦活。
除此之外,最大的优势其实还是火井。
试想,倘若没有火井,想要一块铁胚得以百炼,这个过程要耗费多少燃料?
若派人上山砍柴,又要多耗费多少人工?简直不敢想象...
怪不得蒲元坦言,想要量产钢材,必须要有更多的火井。
“主公。”费祎适时开口,“蒲元先生的拿手绝技,乃是最后的淬火。”
“哦?”周瑜感兴趣道:“不知可否让我见识下?”
“明公言重了。”
作为技术型人才,蒲元一点不含糊。
“待匠人锤出成品,还请君侯过目,不如先为您讲解一二?”
“好。”周瑜自无不可。
“小人觉得淬火之事,用的水非常重要。”蒲元侃侃而谈,“不同河流的水质不同,有的柔和、有的生硬...”
周瑜暗暗称奇,蒲元能想到水质对淬火效果的影响,看来绝对有过深入研究。
其实周瑜有所不知,眼前的蒲元在历史上,也算是一号人物。
史料记载,蒲元为诸葛亮打造三千神刀,用以装备精锐之师。
后世学者根据出土文物,以及与文献对照,证实蒲元的锻造技艺,乃汉末三国冷兵器锻造的最高成就。
“小人在益州多年,对每条河的水质都有了解。”蒲元继续道:“汉中的水质不行,淬出来的兵刃会显得很脆。”
“蜀中水质更加,淬火后更增强韧性。”
“但要说那条河的水质最好,还要数长江主流。”蒲元惋惜道:“可惜,火井县不临长江,此处河流乃长江支流,终归差了一截。”
“元雄。”周瑜听罢立即开口,“给你一个任务,派出一队驻军,日日去长江汲取水源,为先生淬火所用。”
“遵命。”吴班当即领命。
“明公。”蒲元动容道:“这太麻烦了...”
“麻烦算什么?”周瑜浑不在意,“武器甲胄都是将士们使用,关乎他们的身家性命,想来他们不会介意质量更好一些。”
“主公说的没错。”吴班附和道:“若能提升装备的质量,将士们绝对毫无怨言。”
“这...”蒲元大为感动,“多谢明公。”
作为一个锻造者,蒲元也希望打造出更好的作品,精益求精是每个手艺人的追求。
这时,正好有铁胚完成百炼,蒲元得以一展身手。
看外形,乃是一柄战刀,此时黑不溜秋的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