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非遗合作:传承传统刺绣工艺(1/2)
惊蛰刚过,江南的雨就淅淅沥沥下了起来。沈星晚撑着一把油纸伞,站在苏州周庄的青石板路上,看着雨滴顺着黛瓦滑落,在水洼里漾开圈圈涟漪。巷子尽头的老宅门虚掩着,隐约传来银针刺绣的轻响,像春蚕啃食桑叶般细碎而温柔。她穿着件月白色的苏绣旗袍,领口绣着几枝含苞待放的玉兰,丝线细如发丝,是特意请苏绣艺人提前绣制的,每一针都藏着对传统工艺的敬意。
“沈厂长,周奶奶就在里面等您呢。”当地文旅局的小张在前头引路,他穿着件藏青色的棉衫,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给老人们带的点心,“不过您也知道,周奶奶脾气倔,一辈子守着苏绣,前几年多少企业想合作,都被她赶出去了,说怕糟蹋了手艺。”
沈星晚轻轻推开斑驳的木门,天井里的石榴树抽出了新绿。正屋的八仙桌上,一位白发老人正戴着老花镜刺绣,银丝般的头发在脑后挽成髻,插着支玉簪,身上的蓝布围裙沾着点点丝线,指尖的银针在素缎上游走,绣出的鲤鱼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出布面。
“周奶奶,这位就是红星服装厂的沈厂长。”小张轻声介绍。
周奶奶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惕,放下绣绷的动作带着防备:“又是来谈合作的?我跟你说,我的苏绣不做批量生产,一针一线都得有灵气,机器做不来的。”她的手指抚过绣品上的鱼鳞纹,每片鳞甲都用了三种深浅不同的丝线,“你们生意人只知道赚钱,哪懂这针尖上的功夫?”
沈星晚没有急于解释,而是蹲在绣桌前,仔细看着那幅《鲤鱼跃龙门》:“奶奶您看这转针的角度,鲤鱼尾巴的弧度用了‘虚实针’,远看灵动,近看细腻,这手艺全苏州找不出第二份。”她指着一处不起眼的水波纹,“这里用了‘乱针绣’的变体吧?把丝线劈成了十二分之一,才能绣出这种朦胧感。”
周奶奶愣住了,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你……你懂苏绣?”
“略懂皮毛。”沈星晚笑着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里面是她这半年走访各地记下的刺绣笔记,“我去看过湘绣的‘鬅毛针’,蜀绣的‘打籽绣’,还有咱们苏绣的‘平针绣’,每种针法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只是现在会这些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我心里着急。”她合上笔记本,眼神诚恳,“我想和您还有其他绣种的传承人合作,不是要批量生产,是想让这些手艺活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的好。”
这时,门外又走进来几位老人。湘绣传承人刘师傅背着个旧布包,里面装着他的宝贝绣针,手指关节因为常年刺绣有些变形;蜀绣的陈阿姨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蓝布帕子上绣着朵小小的芙蓉花;还有粤绣、闽绣、京绣的传承人,都是沈星晚辗转联系上的老手艺人。
“周大姐,这沈厂长我打听了,不是急功近利的人。”刘师傅放下布包,拿出他的湘绣样品,上面的老虎毛发根根分明,用的正是湘绣独有的“鬅毛针”,“她在云南帮苗族绣娘建厂,还办学校教手艺,是真心想做实事的。”话虽如此,他的眉头还是皱着,“只是这合作怎么搞?总不能让我们老胳膊老腿的跟你们年轻人赶时髦吧?”
“我有个‘非遗活化’计划。”沈星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方案,“我们不改变各位的核心技艺,反而要请大家培训年轻绣娘,把针法一代代传下去。设计上,我们的设计师会和大家一起,把传统纹样和现代服装结合,比如用苏绣绣西装内衬,湘绣做礼服披肩,让老手艺能穿在现代人身上。”她翻到方案最后一页,“利润我们五五分,还会设立非遗保护基金,专门用于手艺传承,您看这样行不行?”
老人们凑在一起翻看方案,讨论声渐渐热烈起来。陈阿姨摸着方案上的蜀绣旗袍设计,眼里闪着光:“我孙女就喜欢穿旗袍,要是能绣上咱们蜀绣的芙蓉花,她肯定高兴。”但周奶奶还是有些犹豫,手指在“批量生产”几个字上划着:“量一大,手艺就糙了,我这名声不能毁。”
“奶奶您放心,”沈星晚握住她的手,老人的掌心布满老茧,却带着温暖的温度,“我们搞‘限量定制’,每款只做五十件,每件都有您的签名证书,保证一针一线都经得起看。我们还会建非遗展厅,把各位的工具、绣品都摆进去,让大家知道这好手艺是怎么来的。”
一直沉默的陆战锋这时开口了,他刚去仓库检查完准备好的面料,军绿色的夹克上沾着些雨丝,语气沉稳:“我们在贫困县建的分厂,现在有不少年轻姑娘在学刺绣,要是各位愿意,我们可以把她们送来当学徒,管吃管住,还发补贴,让手艺能传下去。”他从包里拿出块蜀绣老底料,“我妈当年也喜欢刺绣,可惜没机会学,这些手艺要是断了,太可惜了。”
老人们看着陆战锋手里的老底料,上面的针脚虽不完美,却透着真诚,终于松了口。周奶奶重新拿起绣绷,银针落下的声音轻快了许多:“行,我就信你们一次。要是敢糟蹋手艺,我这把老骨头跟你们没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