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企业转型:从制造转向品牌运营(1/2)
初冬的寒风裹着枯叶,拍打在红星服装厂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却挡不住股东大会现场灼热的争论声。沈星晚站在主席台中央,指尖轻轻按在麦克风上,面前的投影幕布清晰地显示着“轻资产运营转型方案”——红色的“剥离生产环节”几个字,像一块巨石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满场波澜。她穿着一身炭灰色的定制西装,是用自家研发的第三代可降解羊毛面料制成,挺括却不失柔软,领口别着那枚熟悉的缝纫机造型胸针,胸针背面“1985”的创业年份刻痕,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是在无声地见证这场关乎企业命运的抉择。
“沈厂长,你这是疯了吗?”李总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他穿着件意大利手工定制西装,手腕上的金表在灯光下晃得人眼晕,手里的方案书被捏得褶皱不堪,“剥离生产?咱们红星厂是靠做棉袄起家的!没了生产线,没了工人,咱们跟那些空壳品牌有什么区别?上个月刚签下的越南分厂订单,难道要拱手让人?”
台下瞬间炸开了锅。股东们纷纷交头接耳,张董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慢悠悠地开口:“星晚啊,不是我们反对转型,是这步子迈得太大了。生产是咱们的根啊,你看那些倒闭的品牌,哪个不是丢了生产才垮的?咱们现在的生产线,从可降解面料到非遗刺绣,都是独一份的,丢了多可惜。”他顿了顿,眼神里满是担忧,“而且厂里还有三百多个工人,剥离生产,他们怎么办?总不能让跟着咱们几十年的老兄弟失业吧?”
沈星晚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熟悉的面孔——有从创业初期就跟着她的老股东,有近年加入的年轻投资者,还有特意赶来旁听的员工代表。她看到王师傅坐在角落,穿着件藏蓝色的斜襟布衫,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绣了一半的苗银纹样绷子,眉头皱得紧紧的,显然也在担心绣娘们的出路。
“李总,张董,还有各位股东,我知道大家的顾虑。”沈星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我们不能只看眼前。去年咱们的生产环节成本占比高达45%,光是设备维护和人工开支,就吃掉了近三成利润。而那些国际品牌,比如我们收购的意大利‘罗塞蒂’,早就实现了轻资产运营,把生产外包给专业工厂,自己专注设计和品牌,利润比我们高两倍还多。”
她伸手点击鼠标,幕布上切换出一组数据图表:红色曲线代表生产环节的成本增速,蓝色曲线代表品牌运营的利润率,两条线的差距越来越大。“大家看,这是我们近五年的数据。随着环保要求提高,生产端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而我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星晚’这个品牌,是咱们的AI设计系统,是虚拟试衣技术,是跟非遗传承人的合作,是遍布全球的渠道——这些才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才是能让企业长久活下去的根本。”
“可外包生产,质量怎么保证?”一位年轻股东突然提问,他穿着件休闲卫衣,眼神里满是疑虑,“之前咱们自己生产,每一件衣服都要经过王师傅他们的手检,外包出去,万一出现质量问题,砸的是咱们的招牌!”
“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过了。”沈星晚转头看向台下的质量总监,“我们会建立‘星级工厂’认证体系,从全球筛选符合我们标准的工厂,不仅要求他们通过ISo9001认证,还要派咱们的质检团队驻场,每一批面料、每一道工序都要记录在区块链上,随时可查。王师傅他们也不会失业,反而会从生产端转向质量管控和工艺指导,让咱们的非遗刺绣工艺,在更多工厂落地。”
王师傅听到这里,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了些。她低头摸了摸手里的绣绷,上面的苗银纹样还带着新鲜的丝线光泽,想起沈星晚之前带她们去米兰时装周,让苏绣、湘绣走上国际舞台的场景,心里的担忧少了几分。
一直沉默的陆战锋这时走上台,他刚从物流园核实完最新的配送数据,军绿色的夹克上还沾着些许棉絮,却丝毫没影响他沉稳的气场。他走到沈星晚身边,粗糙的手掌轻轻覆在她冰凉的手背上,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西装面料传过来,像一股暖流注入她的心底。“我补充两句。”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咱们自建物流园时,也有人反对,说不如找第三方物流省事,可结果呢?咱们的物流效率提升了30%,客户满意度稳居行业第一。这次转型也是一样,不是丢了生产,是把不擅长的交给专业的人,我们把精力放在更擅长的品牌运营上——比如深化‘丝路花语’系列的国际影响力,比如把虚拟试衣技术推广到更多渠道,这些都需要轻资产模式来支撑。”
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棉布包,里面是当年沈星晚创业时缝坏的第一件棉袄。“大家还记得这个吗?当年我们在十平米的小屋里做棉袄,一针一线都要自己来,是因为没条件。现在我们有条件了,为什么还要把精力耗在重复的生产上?咱们的目标,不是做一个只会做衣服的工厂,是做一个能让中国设计、中国工艺走向世界的品牌。”
台下的股东们看着那个泛黄的棉袄碎片,眼神里满是感慨。李总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最终只是叹了口气,慢慢坐回了椅子上。张董推了推老花镜,对着身边的股东小声说:“星晚和战锋,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当年搞数字化、做直播,我们也反对过,最后不都成了?或许这次,我们该信他们一次。”
接下来的讨论氛围渐渐缓和。沈星晚详细讲解了转型后的蓝图:保留设计中心、品牌运营部、渠道管理部和质量管控团队,将生产环节外包给经过认证的工厂;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升级AI设计系统,拓展元宇宙时装秀等新场景;还会成立“工艺传承中心”,让王师傅等老艺人专注非遗工艺的研发和培训,让绣娘们从“流水线工人”变成“工艺传承人”。
“我还有个请求。”王师傅突然站起来,声音有些颤抖却异常坚定,“要是外包工厂的工人学不会咱们的苏绣,我愿意去教他们,哪怕跑遍全国也没关系。咱们的手艺不能丢,咱们的品牌也不能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