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生八零:辣媳逆袭成首富 > 第139章 艺术创作

第139章 艺术创作(2/2)

目录

一直站在画室门口的陆战锋这时走了进来。他穿着件深灰色的休闲夹克,是沈星晚去年为他设计的,袖口绣着细小的“暖福”logo,手里拿着个保温壶,里面是刚煮好的绿豆汤。他走到沈星晚身边,粗糙的手掌轻轻覆在她沾满陶土的手背上,掌心的温度透过湿润的陶土传过来:“累坏了吧?我看你捏了快一个小时,额头上全是汗。”

沈星晚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熟悉的皂角香混合着陶土的气息,疲惫瞬间消散了大半:“还好,就是总捏不好,你看这陶罐,歪得像个歪脖子树。”陆战锋低头在她额头印下一个轻柔的吻,胡茬轻轻蹭过她的皮肤,带着熟悉的痒意:“挺好的,有特色。你忘了你第一次缝棉袄,领口歪得能塞进去一个拳头,现在不也成了设计师?慢慢来,我陪着你。”

接下来的日子,沈星晚每天都泡在艺术区。上午跟着陈教授学油画,从最基础的调色、构图开始,一点点找回手感;下午跟着李师傅学陶艺,从揉泥、醒土到拉坯、烧制,每一步都学得格外认真。学员们都说,沈总不像个首富,倒像个刚入学的学生,上课从不迟到,笔记记得比谁都详细。

有天下午,沈星晚正在画《八十年代的集市》,陈教授站在她身后,突然眼前一亮:“沈女士,您这画里有‘温度’!您看这摊位上的发夹,虽然小,却透着股鲜活劲儿,比那些专业画家画的还动人。”沈星晚愣了愣,看着画布上的画面——阳光照在发夹摊位上,年轻的自己正笑着给顾客递发夹,旁边的陆战锋在帮忙整理布料,画面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她记忆里最珍贵的瞬间。

“我只是把我记得的画下来了。”沈星晚笑着说,眼眶却微微发热,“以前总觉得艺术离我很远,现在才发现,最动人的艺术,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画出来。”

两个月后,沈星晚的第一幅油画《八十年代的集市》完成了。画面里,青灰色的石板路,五颜六色的摊位,穿着碎花衬衫的顾客,还有角落里偷偷给她塞糖的陆战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气息。陈教授把这幅画推荐给中国美术馆,评委们看后纷纷赞叹:“笔触里有商业帝国之外的温柔,能从画里看到一个时代的烟火气,这是很多专业画家都做不到的。”

当沈星晚收到美术馆的收藏证书时,她正在陶艺区烧制自己捏的第一个陶罐。证书是用再生纸张制作的,封面烫金的“中国美术馆收藏证书”字样格外醒目,内页写着“兹收藏沈星晚女士油画作品《八十年代的集市》,该作品生动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民间生活场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她拿着证书,走到正在帮忙烧窑的陆战锋身边,笑着说:“你看,我也成了‘艺术家’了。”陆战锋接过证书,仔细看了看,又看向窑里正在烧制的陶罐,眼里满是骄傲:“早就知道你能行。不管是做衣服还是画画捏陶,你都能做到最好,因为你心里装着‘生活’,装着‘人’。”

窑门打开的瞬间,热浪扑面而来。沈星晚捏的陶罐通体呈淡青色,罐身上用刻刀刻着细小的缝纫机图案,是她特意为纪念创业时光做的。李师傅拿起陶罐,轻轻敲了敲,声音清脆悦耳:“好罐!火候刚好,纹路也清晰,沈女士,您这手艺,快赶上我徒弟了!”

沈星晚接过陶罐,指尖轻轻拂过罐身上的缝纫机图案,心里满是踏实的幸福。她知道,学习油画和陶艺不仅是培养兴趣,更是找回内心的柔软——在商场上,她需要冷静、果断;但在艺术创作里,她可以放下所有身份,只是一个记录生活、感受美好的普通人。

傍晚的时候,沈星晚和陆战锋并肩走在798艺术区的小路上。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边的画廊里挂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空气中弥漫着颜料和陶土的气息。沈星晚突然说:“战锋,等咱们退休了,就在这里开个小工作室,你帮我磨颜料、揉陶土,我画咱们的故事,捏咱们的回忆,好不好?”

陆战锋停下脚步,转过身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温暖而有力:“好啊,都听你的。不管你想做什么,我都陪着你,从摆摊卖发夹到画油画捏陶,以后还有更多的事,咱们一起做。”

沈星晚靠在他怀里,抬头看着天边的晚霞,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容。她知道,艺术创作不是终点,是她人生新的旅程。未来,她会继续用画笔和陶土,记录生活里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感动,而身边的陆战锋,会永远陪着她,一起在艺术的世界里,寻找更多的温暖与幸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