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舂贝壳(1/2)
“建安儿,这两天听你说了好多次大棚,这个大棚到底是个啥子东西嘛?”王太平抿了一口酒问道。
张玉清听到王太平问出这个问题,正了正身子,对于这个陌生名词,她也充满了疑惑。
王建平夫妇也放下碗筷,凝神听着。
两人虽然在外打工,但只知道冬天菜贵,也不知道这个大棚是怎么回事。
王建安正夹菜的筷子顿住了,他放下碗思考了一下:“嘿,爸,妈。别急,听我慢慢摆。
这个大棚啊,说稀奇也不稀奇,道理其实跟我们年年给谷子育苗拉的那个小塑料棚是一样的。”
“育苗棚?”王太平和张玉清对视一眼,这个他们熟。
“对头。”王建安点点头,用手比划着,“育苗棚小,总共就那么大点地方,罩上塑料,里头就暖和了,谷苗儿蹭蹭长,又齐整又快,对吧?
大棚呢,规模比育苗棚大得多,用的材料更讲究,搭起来的手艺也更精细些。”
顿了顿,看到父母眼中的好奇更盛了,王建安继续说道:“当然,大棚的效果,那可比育苗棚强百倍。
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让咱们在冬天照样种出新鲜菜来。”
“冬天种菜?”王太平种了几十年水稻,自然知道搭棚育苗,可冬天种菜完全超出了他几十年的认知范围。
“你详细说下这个大棚是怎么样的?”
“东、西、北三面各砌一堵1米左右厚的围墙,南面和上面用塑料薄膜盖上,做成一个拱棚,冬天这棚子里面暖和的很。”王建安一边说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
“当然,现在本钱不够,我们就用挖地基的土夯成土墙,搭塑料薄膜的架子就用竹子。
而且就算冬天连续不出太阳,也不用怕,棚子里头点上沼气灯,那灯不光能照亮,还能发热、补光。”
“沼气灯?”王太平又被一个新词弄懵了,下意识地摸了摸后脑勺,“这沼气又是个啥子东西?”
“就是把猪圈里那些猪屎尿,还有咱们地里收完包谷剩下的玉米秆子、稻草啥的,混在一起,装进一个密封的大池子里沤着,让它发酵。
发酵好了,就能生出一种叫沼气的东西。这沼气跟咱们烧的柴火一样,一点就着。”
王建安强调道:“要想沼气多、烧得旺,猪粪得多点才行。等以后咱们猪养多了,修起专门的沼气池,那煮饭炒菜就用不着砍柴烧灶了。”
饭桌上陷入了短暂的寂静,所有人都表情复杂地看着王建安。
“你都从哪儿晓得这些的哦。”张玉清喃喃道。
“都是我从新闻上看的,有些是书上看到的。”王建安早就想好了,在这个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年代,什么都可以归结于“新闻”、“书上”、“其他地方”。
老两口都是一怔,随后眼光瞬间暗淡了下来:“哎,当初你继续读高中,凭你的脑瓜子,肯定可以考上大专大学的。都怪我们……”
当年王建安初中毕业,参加初中专考试,或许是命运使然。
一道数学题他将3+2想成了3x2,导致后续计算全错。
最终他离录取分数线就差几分,之后他便回到家里开始务农。
“也是我自己不争气,而且就算上了高中,搞不好我越学越撇。”王建安安慰二老道,“这些都过去了,不说了。快,吃饭吃饭,回锅肉都要凝起了。”
尹祥平见状赶忙搭腔,把话题岔开:“建安儿,对窝(石臼)我早上洗出来了,还用布擦干了。”
王建安感激地看了妻子一眼:“要的,等哈吃了饭就可以舂贝壳粉了。”
吃完午饭小憩了一会儿,王建安憋着劲,将家里那个半腿高、沉甸甸的石臼搬到了院子中央。
尹祥平则帮忙把晒干的贝壳抱到旁边。
这石臼都不知道是哪一辈传下来的,平时也没怎么用,就过年的时候舂点汤圆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