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采购(1/2)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清晨的空气带着露水的清凉,远处传来几声鸡鸣犬吠。
王建安就带着大刚等人来到了自家宅基地旁。
“就是这儿了。”王建安指着眼前开阔的坡地,“这边,靠路近的,我预备将来修房子的。
紧挨着这边,就修猪圈,猪圈后面挖沼气池。”
他脚步不停,继续往前走:“沼气池这边,将来要连上蔬菜大棚。
至于那两间过渡的泥巴房子,就修在这儿,挨着大棚,方便照看。”
大刚的目光随着王建安的手势移动。
当看到王建安比划大棚方向时,他眉头一挑,惊讶道:“建安,你这大棚要横起修?”
他习惯性地以为大棚要顺着坡势,上下开口。
王建安点点头:“对,横起修,这样正南正北的走向,采光才均匀,一天到晚都能晒到太阳。
大棚不急,等猪圈和沼气池修好之后再修都来得及。”
几人拿着石灰粉和麻绳,在王建安的指挥下,仔细地标定出猪圈、沼气池和泥巴房的地基位置。
“行了,地基线放好了,大刚哥你领着他们先挖沼气池的坑,按图纸尺寸来。我去弄材料,争取今天都拉回来。”
王建安交代完,把图纸又仔细跟大刚核对了一遍,便转身向河边走去。时
今天的目的地是河上游的施镇,施镇是附近几个乡最大的集镇,建材种类相对齐全。
尤其是河沙,直接从河里捞,量大便宜。
乡上的供销社那点存货,连打地基都不够。
“蹦蹦蹦……”
在河边简易的土码头等了一只烟的功夫,熟悉的发动机轰鸣声由远及近。
一艘略显陈旧的客船,吐着黑烟,从下游缓缓驶来。
今天是施镇赶集的日子,这条河一共有两艘客船,只在赶集日来回开一趟,早上七点和八点各一班。
王建安赶的正是七点这班。
上船后,王建安在船头找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
船舱里此时已经坐了二十多人,大多是去赶集的乡亲,背篓里装着鸡鸭,箩筐里盛着蔬菜瓜果。
客船又停靠了几个小码头,涌上来的人很快挤满了船舱,后来者只能抓着船舷的栏杆,靠在甲板上。
售票员挤在人群中,吆喝着收钱:“两毛一位!两毛一位!”
望着脚下倒退的河水,王建安想着自己的蔬菜运输计划。
这条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将是他蔬菜外运的“黄金水道”。
在他的记忆里,通过高龙乡的公路,要到2004年才开始修成水泥路。
在那之前,所谓的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还坑洼遍布。
运点娇嫩的瓜果蔬菜,非得用厚厚的稻草或谷壳做防撞垫不可,这还免不了磕碰损耗。
遇到下雨,泥泞不堪,几个陡坡更是成了汽车司机的噩梦,打滑陷车是常事。
而水路,只要不遇上涨洪水,就平稳得多,损耗也小。
客船在施镇简陋的码头靠岸,王建安随着人流踏上岸。
集市已经热闹起来,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他没有丝毫耽搁,径直穿过熙攘的集市区域,向镇子另一头新近形成的建材一条街走去。
这条街是政策放开,允许个体经营后的产物,两旁多是红砖砌的简易门面,或干脆是露天堆场。
以前买砖瓦水泥,得有集体指标,而且跑断腿也未必能批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