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采摘(1/2)
11月24日,天才蒙蒙亮,王建安哈着白气钻进了大棚。
一股暖流立刻包裹了他,把他早起的困倦全冲散了。
他走到最中间那几垄黄瓜架下,借着棚顶透进来的微光,眯起眼看着。
绿莹莹的黄瓜条子,顶着没掉干净的干花蒂巴挂在藤蔓叶底。
粗的已有擀面杖大小,细点的也快赶上筷子长了。
退出大棚,王建安往家里走去。
刚走到半路,就看见大哥挑着两个竹篼,父亲拿着几个筲箕,后面跟着母亲和大嫂,几人迎面走来。
“爸,妈,大哥,大嫂。”王建安笑着招呼着他们,“你们起的早哦。”
王建平打着哈欠道“一晚上没睡好,巴不得早点过来。”
其他几人也是差不多的表情。
这段时间合作社的人都在忙着修建养猪场,
他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到大棚来了。
昨晚王建安突然告诉他们今天要采摘黄瓜了。
几人当即就跑到大棚里看了情况,王太平跑得块,还差点被脚下的田垄绊了一跤。
回去之后几人激动的一晚睡不着……
昨晚点的煤油灯,看的不太清,现在借着天色,终于完全看清这片大棚了。
脸上的疲倦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收获的喜悦。
“开始摘吧。”王建安指挥着家人,“只摘中间这片区域,长大了的哈,小的留着。”
“晓得,这还用你教?”几人笑道。
一家人立刻行动起来。
摘下来之后小心的放入竹篼,这是之前王建安请父亲定制的,一个能装70-80斤的黄瓜。
竹篼底部已经放了一层稻草,每放一层黄瓜,就在上面盖上一层稻草,再放下一层。
随着黄瓜的采摘,空气里充满了清香,最后完全覆盖了其他气味。
冯彬蓉一边码着瓜,一边问道:“建安儿,这些你打算卖好多钱?”
王建安手里不停:“雁县的消费没蓉城高,而且之前还没有卖黄瓜的,这次就按3块一斤卖,看看行情。”
这个年代蜀省是有从外地进货黄瓜等回来卖的,但只限于蓉城,还供不应求,其他市县几乎没有货源。
忙活了近一个小时,这批成熟的黄瓜基本都摘完了。
“差不多了,大哥,称呢?”王建安抹了把额头的细汗,“来称一哈有好重。”
“搞忘了,等一哈,我回去拿。”说着王建平快速往家跑去。
不一会儿家里那杆大秤被扛了过来。
王建平抬起一个竹篼挂上秤钩,王建安移动着秤砣。
“74斤3两。”王建安报数,同时在本子上记录。
第二个竹篼挂上去。
“71斤6两,总共145斤9两。”王建安计算着,“去掉竹篼和稻草,净重估计130斤左右。”
其他几人听着这个数据,都呆住了,这还只是第一批日产量,之后日产量还会增加。
“130斤,3块钱一斤,就是,就是……”张玉清在嘴里喃喃的计算着,同时看向王建安。
“妈,390块。”王建安笑着说道。
随后拿出之前做口罩剩下的蚊帐,又剪下一部分,盖在了两个竹篼上面。
随后王建安和大哥挑着黄瓜往河边码头走去。
张玉清朝着两人的背影大声喊道:“路上当心点,早去早回。”
挤上了那艘老旧的客船,王建平将黄瓜放在了甲板上,警惕的站在旁边。
见状王建安拍了拍大哥,笑道:“大哥,没必要这么紧张。”
20多分钟后客船顺利在施镇码头停靠。
王建平第一个挑着竹篼下了船,生怕别人挤着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