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人被杀,就会死(1/2)
与此同时,江夏。
年方两岁的刘禅正在徐庶的监督下认真读书。
所读无非《中庸》、《大学》,皆是刘禅前世早已熟稔于心的典籍。
因此,每当徐庶拿出一篇新文章,刘禅便佯装上午刻苦背诵,下午便已倒背如流,晚间便缠着徐庶讲解义理,待到翌日,便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他俨然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不世出的神童。
好在汉末时期天才神童辈出,无论是三岁让梨的孔融,还是五岁称象的曹冲,都是一代神童。
所以也徐庶也无怀疑刘禅。
只是在短短数日的相处中,彻底颠覆了徐庶对这位少主的认知。
这岂止是孔明口中的天资聪颖?
分明是百年难遇的麒麟之才!
一个念头在徐庶心中破土而出:“若是主公能够匡扶汉室、再造乾坤,那少主……岂不是有成天下明君的潜质?”
念及此处,他顿感肩头重逾千钧。
如此聪慧的麒麟儿,若因自己教导无方而误入歧途,那真是万死难辞其咎,无颜面对主公!
想想当年恒灵二帝,无不是从小天资聪慧,机敏过人!
却皆因早年教养缺失,最终沦为昏聩之君!
“单授学问远远不够,必须正其心性!”
徐庶深受触动,决意改变授业之道。
他不再单单将刘禅困于案牍之间,而是带着他步入市井百姓,观人间百态。
或与游侠儿论江湖义气,或同田间老农话桑麻生长。
说来也奇,这般鲜活的教育,反令刘禅兴致盎然,感觉有些乐不思蜀。
几日之间,刘禅不禁心潮翻涌。
回想幼时,虽在入蜀前有些许自由,但那时候少年心性,每日只爱与关兴、张苞等人骑马斗犬、嬉戏玩耍。
稍长之后,便被先生们严厉督促着埋头苦读经义。
及至父亲刘备去世,他仓促继位,更是整日困守于成都的宫阙之中,虚度光阴。
后来相父诸葛亮开启北伐大业,他每日只能在大殿上听取臣僚奏报,下朝后便躲回后宫寻欢作乐。
国破之后,身陷洛阳,更是被长久禁锢于方寸之地。
他从未真正的走入民间,也不曾了解过这些生活在大汉统治下的百姓们。
更不解为何这些故地难离的黔首黎庶们,为何都愿意抛家舍业的跟随自己父皇。
总不能单单是为了“仁义”二字吧?
这两个字在与徐庶外出的这几日中,他早已耳朵听出茧子来了,
仔细一追问自己父皇到底做了什么,回答不是施粥就,就是灭匪。
可保境安民,难道不是官府份内之责么?
几日之间,刘禅心中的疑惑不仅没有得到解答,反而像是一个个细密的钩子,起初只有一两个,但随着所见所闻,这些无形的钩子越发增加,
它们带来的并不是痛楚,而是勾连出前世的记忆和眼前鲜活的景象,
以及徐庶口中那些他曾以为早已烂熟于心的“仁义”、“民本”之词。
这些钩子相互牵扯、缠绕,在他心湖深处搅动起层层叠叠的涟漪,最终汇聚成一片浓得化不开的迷雾。
这迷雾沉甸甸的,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那些曾经清晰的认知,此刻如同雾中的远山,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他日渐沉默寡言,每日从市井归来,便怔怔然望着远方稻田,久久失神。
他的变化被关心他的人看在眼中。
所以这几日不仅甘、糜二夫人常常过来给他带来各种小孩子喜爱的玩具、吃食。
尚在江夏的糜芳也依托家族商路,连夜从天南海北筹集了各式稀奇玩意,只求博刘禅展颜一笑。
就连军务繁忙的关羽,也抽时间来看了刘禅了两次次,分别带给刘禅一匹小马驹和一只小幼犬,试图用小动物的可爱来感化他。
唯有本该最担心的徐庶反而没有什么反应,反而继续带着刘禅游走在大街小巷中,
更奇的是,随着刘禅沉思愈久,徐庶眼中光芒愈盛。
直到等到刘禅问出心中困惑:“老师,何为仁?”
徐庶闻之,知道终于到了时候,这才欣然颔首道:“你且随我来!”
将他带至一位衣衫褴褛、正在田埂间劳作的老农面前,“你可问他,为何追随主公。”
刘禅知道徐庶自由深意,而且他也确实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
走到老人面前,用小小的身子,有模有样的鞠了一躬后,开口问到:“老丈,敢问您为何从新野一路追随我父来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