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七万粟惊悬命数 一笠翁破困龙渊(1/2)
刘禅清楚地知道。
无论下达何等严令,终究是亡羊补牢。
纵使这些命令能挽救更多性命,眼前这几具冰冷的尸骨,却再也无法复生。
更何况,他未必真能救下所有人。
武汉的存粮,已近告罄。
春耕方过,新苗初长。即便此刻驱使新涌来的流民开荒拓土,也须待来年秋收,方能见粮。
而眼下,武汉自身人口之外,已陆续涌入数千户、约万余流民,且未来仍将源源不断,只为在这乱世觅一线“活路”。
少英营的府库中尚有七万石存粮,其中包括了江夏豪强的捐赠与糜芳商业往来的库存。
而这些,这本是他麾下士卒们三年的口粮。
可若是将这个范围扩展到整个武汉,无异于杯水车薪。
刘禅在心中默默计算:若是正常年景,一个成年男子一年需要口粮十八石,老弱则需要十二石。
武汉如今老弱与成人大约是对半的比例,则一人一年约需15石口粮。
他这7万石粮,也不过将将够不到五千人挺过今年,缺口极大。
更何况这还是在无什么体力劳动的前提下,可无论是垦荒还是建城,那都是需要大量劳动的,粮食的消耗还会进一步的增加。
涌入武汉的流民日益增多,而赖以维系的存粮,正飞速减少。
这般境地,恐怕只有相父来了,才能将其解决吧?
回程的路上,刘禅的心思一直在系统内那一个个被吹嘘到天花乱坠的作物上。
只可惜手中一个积分也无,虽然依刘备所令,将夏口并入武汉,自此新立了武汉县,但系统判定死板,虽武汉占了整个江夏三分之一的土地,但依旧不算完整的一郡。
所以一毛积分也没给刘禅提供。
行至武汉简陋的城门口,刘禅停下车来,望着远处忙碌搬运粮袋的仓吏,眉头深锁。
一个苍老而平和的声音自身侧传来:
“小公子愁眉深锁,可是为这满城嗷嗷待哺之口,与仓中渐薄之粟?”
刘禅和丁奉循声望去。
只见不远处山坡小径上,不知何时已站着四人。
为首那人,摘下斗笠,露出一张清癯矍铄、须发皆白的面容,眼神深邃,带着洞悉世事的睿智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在他身后,侍立着三位年龄不一的男子,或沉稳,或精干,或带着书卷气,皆气度不凡,显然非寻常仆从,更像是弟子门人。
刘禅也不托大,当即下车,一鞠到底。
“老丈慧眼。小子确为此事烦忧。流民奔涌而来,所求不过一饭之安。
然春播方过,秋收尚远,仓廪之粟,入不敷出,眼见坐困愁城,实不知何以解此倒悬之急。”
刘禅虽然不知面前何人,但其看上去就是饱读诗书的样子,身后又跟着门人弟子。
所以即便不是世家大族的族老,便是游历天下的大儒。
无论是哪一种,都比他要见多识广,若是能提供个一计半策的,即便无用,也能拓展他的思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