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重生阿斗,复国系统来早了 > 第193章 开始筹备

第193章 开始筹备(1/2)

目录

刘禅告辞时,脚步匆匆却充满了力量。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离开武汉书院,刘禅立刻返回王府,他没有急于求见刘备,而是在书房中详尽的做了计划。

根据庞德公与自己交流所知。

欲想将树人计划执行下去,有几大难点。

第一是“名分”!

从自己计划中毕业的学子,需要有足够的保障,这样才能从世家大族手中将教育权抢回自己手中。

没错,是抢回。

从桓、灵二帝时期,朝廷卖官粥爵,察举制又被豪门大族把持。

太学失去了它最核心的吸引力——阶层的晋升功能。

于是教育权从官方流落民间,先有郑玄、马融、后有司马徽、庞德公。

这些民间大儒门下弟子动辄数千,这些弟子忠君爱国思想一点也无,加入各路野心家旗下,将大汉搅了个乌烟瘴气。

他沉吟片刻,提笔写下:

“其一,请汉中王诏,立格物院!”

“不称太学,不称官学,避开门阀敏感。”

“毕业学子,经院内考核,分等授衔,可直接授官,或地方选用优先。”

第二点,则是师资!

海内大儒刘禅倒是不用考虑,作为汉中王世子,自己和父亲的名声一直很好,即便隐士避难的大儒们,也未必会拒诏,

再加上治下庞德公、黄承彦、陆绩、许靖等人都是儒林名家,有这几人相助,想必儒学大家并不或缺。

难点在“经学’、‘算学’、‘律学’、‘工造’、‘农政’、‘策论’这几科刘禅早已规划好的“副科”之上。

好在现在系统能够通过专长来招募人才,若实在不能募到有才能的教师,刘禅也不吝与积分。

刘禅将自己所想继续写在纸上。

“其二:格物院内,以儒为主,安天下口,以学为辅,因材施教!”

“凡毕业学子,须修一主二副三门学科,通过考察,方可就职!”

“若多年难以毕业,则可酌情清退,任其自行谋生。”

第三点,则是学制规划。

无论是汉中王府还是刘禅本人,都不可能无穷无尽的养着诸多学子。

刘禅的笔尖在竹简上顿了顿,墨迹稍凝。

他深知,要想将这育才大计落到实处,光有宏大的名分和师资蓝图还不够,必须有一套清晰、可行、且能最大限度筛选和培养人才的阶梯式学制。

他沉思片刻,继续奋笔疾书:

“其三:定学制,分阶而教,因材施育,务求实效!”

“格物院学制,拟分三阶,层层递进,择优而教,不强求人人成材,但求人尽其用,不使国帑虚耗,亦不误人子弟。”

“第一阶:蒙学部。”

“招收六至八岁幼童,不论门第,唯察其性灵是否聪颖、品行是否端正。此阶为期三载。”

“主授:识字正音、基础算数、忠君爱国、农事常识。”

“此部只为开蒙启智,奠定基础,筛选可塑之才。

三年期满,经考核,优异者升入下一阶。

愚钝或志不在此者,授以‘蒙学证’,使其归家亦能读写算,助益家业,或为乡里记账文书之备。

如此,即便未能成才,亦不算全然白费功夫,民间阻力亦小。”

“第二阶:预科部。”

“招收十至十二岁少年,来源主要为蒙堂升入之优异者,亦可额外招收通过各地推荐、经考核确认天赋异禀之寒门子弟。

此阶为期二至三载。”

“主授:经史基础、六科概览、基础军事操练。”

“此部则是为拓宽知识,发掘特长,强化体魄意志。

此阶段尤为关键,乃分流之始。

每年进行考核,尤其关注其在六科概览中展现出的倾向与天赋。二年期满,进行大考。

大考优异且在某一两科上展现出明显潜力者,升入最高阶。

资质平平但体格健壮、通晓文墨者,可推荐至军中担任文书、宪兵或技术兵种候补,或至各衙署为见习吏员。

此举,既可满足军国急需,亦为学子谋一出路,使其家庭见其前景,更愿送子入学。”

“第三阶:本科部。”

“招收十二至十六岁青少年,唯讲武堂大考优异且科目特长突出者方可入读。

此阶为期二至四载,依所学专业之难易而定。”

“主授:专精一科、辅修一科、以及必备的儒家经典。”

“此外,需加入实务历练:

算学者需随府库吏员实习账目清查;律学者需至郡县狱讼房观摩学习;工造者需参与将作监具体工程项目;农政者需下乡指导农桑、兴修水利;策论者则需模拟撰写公文、政策分析。

每岁皆有考核,不合格者警示,连续不佳者降等或清退。”

“此为培养能立即任用之专才。

毕业时,由格物院会同相关衙署进行毕业大考,综合评定其学业与实务表现,分等授衔,凭此资格,

由汉中王府吏部统一铨选,

分配至四州各地任职,享受相应俸禄,并拥有优先升迁之通道。”

写到这里,刘禅长舒一口气。

这套学制,从他当初与徐师论仁之时便已有雏形,又结合了他两世智慧,摒弃了前世九品中正的全部糟粕。

他放下笔,审视着竹简上的规划。

“名分”、“师资”、“学制”,三大难点已初步有了应对之策。

但这仅仅是纸上谈兵,接下来要将这些文字变为现实,还需要无数细致的工作、资源的投入、以及应对来自各方势力的或明或暗的阻力。

带着竹简,刘禅便往汉中王府而去,求见刘备,详细禀报了与庞德公商议的设立“格物院大学堂”的想法。

刘备对此深表赞同,尤其欣赏循序渐进、以总堂培育种子再推广四方的策略,当即下令:

一、划拨襄阳城北岘山下一处宽敞官地及邻近皇家庄园,用于兴建大学堂,命将作大匠即刻勘测设计,征调工匠役夫,尽快开工,一切用度优先保障。

二、允刘禅以世子府名义,行文四州各郡县,令其推举符合条件的寒门子弟,并明示政策。

三、授予庞德公“总领学政事”之权,可根据需要,协调征调王府及各州郡相关人才,编著教材,招募师资,遇阻可直接上报。

有了刘备的明确支持,刘禅的底气更足了。

翌日,汉中王府偏院。

在册封之前,刘禅就拒绝了刘备为其单独建立汉中王世子府的提议。

他前世与父亲、母亲分开太久,此生幼年时期又因各种原因,与刘备、糜夫人、甘夫人、孙夫人见面不多。

如今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刘禅准备一直待在刘备身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