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疍民(2/2)
答案呼之欲出。
陈默嘴角上扬,肯定道:“这个唯一的口岸是要去宝岛的原因吧?”
青朝借着国姓爷的名义继承了部分遗产,也就是宝岛的归属权。
虽然有海禁,但是宝岛是一个独立的陆地,跟内陆往来只能坐船,所以厦门港就成了海禁里唯一的合法口岸。
“诶哟,你这小伙子聪明啊!”大爷反复看了陈默两眼,称赞道:“跟我孙子一样。”
陈默嘴角一抽,眼神幽怨看着大爷。
大爷你这是夸我,还是骂我呢?
大爷也反应过来,觉得刚才的描述多少不太妥当,便转移话题道:“咳咳,青朝海禁嘛,但是又不能跟宝岛断了联系,所以厦门港成为了一个特例。那时候被任命的官员都要从这里登船前往宝岛,而宝岛府为了方便干脆就在这里建了一个办事处,叫做【宝岛公馆】,也叫配料馆驿,什么军饷军粮、生活材料、信封包裹的啊,都是在厦门港和宝岛之间运送。”
“大爷,那这个宝岛公馆保留下来了吗?”陈默来了兴趣,沙坡尾一堆文创店、艺术品店都是女孩子喜欢逛的,还不如去看看历史!
“保留着啊。”
但是大爷的下一句话打破了陈默的念头。
“但是没开放,以后再看看会不会吧。”
“好吧……”
陈默也想了解厦门港和沙坡尾后面发生了什么,像读者一样催更道:“大爷,那后面呢?”
大爷喝了口水,气哼哼道:“落后就会挨打的咯!那时候被洋鬼子逼着厦门海禁开放,虽然是耻辱,但是厦门也开始发展起来,不过渔船和商船开始分开,玉沙坡就变成了所有渔船停放的地方。”
“等到小鬼子占领过来,整个港口都惨了,死了不少疍民渔民,还是等到解放后才开始恢复。”
陈默听到“疍民”这个词,耳朵一动,不过想着大爷还在继续说话,也就没打断。
“感谢政府啊,那时候五六十年代,祖辈都是疍民,正好到我出生的一代,在沙坡尾这里有了家,变成了渔民,日子也有了盼头。”
大爷颇有些感慨,回忆道:“而那时候的沙坡尾也换了个名字,叫【厦门港渔舟之家】,有专门的国营水产公司统一收购,我跟着我阿爸他们出海去抓巴浪鱼啦,便宜呀,也就几分钱。等我们渔船一回来,沙坡尾这边就很热闹,旁边的各种工厂直接收走了。”
“我们渔船多是一道回来的,整个港口堆积如山的渔获啊!”大爷双手比划着,语气十分夸张:“走上岸一看,路上全是大车小车,还有人拉肩扛的,可以说是半个厦门都动起来嘞。”
“80年代是我们沙坡尾渔民最好的时候,收入很高的!一个船长月收入高达万元以上,渔民的月收入都有上千元,好多岸上的人都想来当渔民。”
“最多的时候,沙坡尾这一带光是渔船就有近4000条!”
陈默听着目瞪口呆。
八十年代一个月收入上万元?
那可就是一个万元户啊!
这打鱼也太赚钱了,别说当时的人,他听了都怔住了。
不过陈默更关心的是另一个事情。
“大爷,您以前还是疍民啊?”
ps:查了好多沙坡尾的资料和一些采访,耽搁了不少时间,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