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抵制英货运动跟圣彼得堡(1/2)
1867年11月初,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主力出现在了爱琴海,在跟奥地利舰队略微对峙一阵之后,奥地利舰队不得不撤了封锁线。
当英国的米诺斯号铁甲舰缓缓驶过奥地利太阳神号时,那种无声的威压被一位随军摄影师永远定格。照片迅速传遍欧洲各大报刊,《维也纳邮报》以粗黑的标题“重压”配发这张照片,更在文中直言“帝国海军在大不列颠面前的屈辱退让”。
这一刻在维也纳引发了远超军事层面的震荡。三天后,退役军官组成的“帝国荣誉协会”在林格大街举行了第一次抗议游行,五百余人高呼“拒绝英国货,保卫帝国尊严”的口号。
商业街区很快响应。哈布斯堡百货公司经理弗朗茨·赫尔曼在门口竖起了醒目的告示牌:“本店已全面下架英国商品,以实际行动支持我们的海军弟兄。”
不到两周,这股情绪已经蔓延至整个奥地利帝国。在布达、佩斯、布拉格、萨尔茨堡的咖啡馆里,侍者开始主动引导顾客选择“帝国认可”的商品。
在格拉茨的一家高级茶叶店内,一位绅士刚踏进店门就被热情的店员拦住。
“特威宁红茶?不,先生,您应该购买来自帝国东南亚殖民地的三和茶叶。”店员奥托·魏斯热情地推荐道,同时将顾客习惯购买的特威宁茶叶盒轻轻推到一旁。
“可我一直以来都泡特威宁的红茶,先生。已经有十二年了。”顾客皱起眉头。
“十二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足以改变习惯了,不是吗?”魏斯靠近一步,压低声音,“现在英国人是我们的敌人,您也应该不想您花费的钱成为飞向我们士兵的子弹吧?《国民报》昨天刚刚报道,英国正在向奥斯曼人出售新式来复枪。”
“呃...当然不想。”顾客不安地看了看周围,注意到几位其他顾客正暗中观察着这一幕。
“很好!来自我们兰芳殖民地三和公司的茶叶来自遥远的远东帝国,有着独特的花香和微妙的木质味道,我相信会适合您的胃口。”魏斯熟练地打开一个漆着东方图案的红色小盒,让顾客闻了闻,“特别是早晨饮用,令人神清气爽。而且价格比特威宁便宜五个弗洛林!”
“施华洛世奇?不,您应该选择帝国联合商会公司出品的芬达饮料,您会爱上它的。”
这场抵制运动逐渐地渗透到了日常社交场合。在维也纳的沙龙聚会上,穿着英国剪裁西装或使用英式表达的绅士开始受到微妙的冷遇。咖啡馆里的报纸角落刊登着“爱国购物指南”,详细列出了可以替代英国产品的本土或盟国商品。
到1868年初,这场运动已从自发的民族情绪演变为有组织的商业行为。“奥地利优先”联盟在政府半公开的支持下成立,为参与抵制英货的商家提供税收优惠和宣传支持。在短短几个月内,英国对奥地利的出口下降了近38%,而本土制造业则迎来了一波小型繁荣。
...
1867年11月,当英国地中海舰队护卫着装满军需物资的运输船队驶入伊斯坦布尔金角湾时,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亲自站在码头上等候。苏丹身穿象征皇家权威的深蓝色军礼服,胸前挂满勋章,周围簇拥着一大群文官武将。当英国特遣舰队司令埃德蒙德·莱昂斯爵士踏上奥斯曼领土时,苏丹竟破例向前两步迎接,这一打破礼节的举动让在场的奥斯曼官员们交头接耳。
“莱昂斯将军,我代表奥斯曼帝国感谢大不列颠的及时援助。”苏丹用流利的英语说道,同时向英国将军伸出了手。
莱昂斯将军微微躬身,“陛下,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陛下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希望我转达她对奥斯曼帝国独立与完整的坚定支持。”
一旁的英国大使亨利·艾略特爵士注意到苏丹听完翻译后嘴角微微上扬。大使深知这次军事援助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但对奥斯曼军队士气的提振却是实实在在的。果然,当一箱箱印有英国皇家军械署标志的步枪和弹药被搬下船时,码头上的奥斯曼士兵们情不自禁地爆发出欢呼声。
“看看那些步枪!”一位奥斯曼少尉兴奋地对同僚说,“斯奈德后膛装填步枪!比我们用的老爷枪强太多了!”
“不仅如此,”另一位军官压低声音道,“听说英国人在希腊境内已经部署了一支远征军,有一万五千人之多,都是参与过北美战争甚至是克里米亚战争的老兵。”
这些消息像野火一般在奥斯曼军中蔓延。同一时间,英国《泰晤士报》的特派记者艾德温·布莱克默正在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他在笔记本上匆匆写道:“苏丹的亲自迎接无疑向世界表明,在这场关乎奥斯曼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英国与'欧洲病夫'站在了一起...”
俄国人对哈德良堡发动了试探性的攻击,被击退,可能是因为物资问题,又或者圣彼得堡对这次战争已经满意了,俄军进攻次数远不如上半年,双方陷入了短暂的僵持。
奥地利继续开始占领原定计划的阿尔巴尼亚、伊庇鲁斯、马其顿等地,至于色萨利地区,仍旧由希腊王国掌控,这仿佛是他们的底线。
圣彼得堡。
沙皇本来前段时间很是高兴,听见那个该死的帕麦斯顿子爵好像是得了老年痴呆,话都说不出几句来,之后英国佬对国际事务的干预力度明显下降了,而改革之后的俄军也没有让他失望,尽管付出了一些人员伤亡,还是拿下了普列文要塞,哎,灰色牲口嘛,要多少有多少。
不过到了8月份的时候,沙皇陛下就觉得不太对劲起来,首先是奥地利方面出于盟友义务提供的大量补给供应完毕,其余的需要俄国人拿钱买,本来财政部是做好计划,由俄国自行供给百分之八十,从奥地利购买百分之二十左右,这样提前准备的战争资金不至于花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钱花的格外的多,而物资运输效率出了叉子。
自从俄国人开始自己供给之后,很多部队都反应比如子弹卡壳、兵员服装出问题,尤其是在10月底,要准备过冬衣物的时候,被发现给前线士兵的衣服塞着一半稻草,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这可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给气的够呛,他将前线的军需官革职了两位,还将一位军需官一撸到底,就这,也只不过是勉强止住了前线腐败的现象,之前由奥地利方面提供供给的时候,那倒是奥地利的军需官直接跟俄国的军和近卫师进行对接,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俄国官僚的盘剥,俄国的官僚腐败应当是整个欧洲最腐败的了吧,呃,也许奥斯曼人的官僚更腐败一点,反正是数一数二的了,绞刑的威胁下都不能阻止他们贪腐发财的心。
他狠狠地骂了内务大臣瓦卢耶夫伯爵一顿,质问他为什么找不出贪污的总源头来,这可让瓦卢耶夫伯爵面露苦色,搞不好整个帝国一半多的官员都参与了这个链条,总不能全抓起来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